明·圆珂
闻道解脱人,幻身随所寓。
有缘月临池,无心风过树。
御寒摘露荷,行道修芒屦。
呼应甘牛马,死生任朝暮。
逢僧懒问禅,叠足非求悟。
祖意眼前花,田衣机上布。
忘吾境自闲,了课沙应数。
樵采同往来,水云或散聚。
十方一念周,万劫片时度。
笑我老化城,因师开觉路。
这是一首馈赠诗。“幻寓”,即以幻身寓世的意思。“幻寓上人”,即法号为幻寓的僧人。佛教认为人体虚幻不实,故以人身为幻。人身既虚幻不实,因而寓身世上,就不必过于认真,须随缘自适,倒是最恰切得体的处世哲学。这首诗即围绕这个意思,广事铺陈,从各个角度来说明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因此该诗首二句与末二句各为一层,中间部分为第二层。
首二句“闻道解脱人,幻身随缘度”为第一层,介绍“解脱人”,实际上是诗人心中所形成的处世态度。“解脱”,《传心法要》下曰:“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可见解脱就是解除束缚,得以自在。“解脱人”,就是处世而不受世俗拘束的人。所谓的“随缘度”就是听从因缘果报的安排,随缘度日。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的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皆是前世所作善恶导致的结果,今生今世一切努力,丝毫也改变不了,统统都是徒劳无益的举动。加之人的形体虚幻不实,所以处世态度自然应该“幻身随所寓”了。“随所寓”,实际上就是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具体描写解脱人随缘自适的处世情形。遇到那明月照临清池的优美夜景,那是与明月清池有缘,但却不必去过多地用心欣赏其间的美景。清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也不必去留心倾听。御寒可采摘带露的荷叶;为继续赶路,不妨修一修坏了的鞋子,继续前行。风马牛不相及,人若呼我,甘愿效牛马之间的不相回应。世俗之人皆认为生死事大,而在解脱人看来,此虚幻之身是早晨死还是晚上死亦何足挂怀。遇到僧人,懒得询问修禅之事,因为自己原本已经参透了禅趣。双足盘坐,样子像坐禅,而实际上也并不是为了求得心悟佛法,因为对于佛法心中早已领悟。祖师之意,也即达摩西来之意,好比眼前浮现的金星,虚幻不实,如来不是早已说过“实无少法可得”吗?身上穿的袈裟即“田衣”,自有布机上织的布匹制做。与打樵的人同往同来,同度日月,有时有聚有散,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就好比水气和云雾有开有合。无边无际的十方空间,一念即可行遍它,无限长久的时间,倾刻之间便可以度过。总之,中间这十六句对于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以及整个思想意念等等,解脱人待之的态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顺随自然,无为而为,毫不作有意识的任何努力。这就是解脱人的处世妙法。
最后二句“笑我老化城,因师开觉路”,为第三层,写解脱人随缘处世的原因。“化城”,如来所变化的城市,据《法华经》说,涅槃真如之境很遥远,如来恐众生半途倦怠畏惧,即化为一座城池,让众生居于城中歇息之后,恢复精神,增长勇气,继续前进直到涅槃之境。“笑我老化城”,意谓我这个解脱人随缘处世,好比众生甘老化城。而诗人何以能如此呢?“因师开觉路”,这是幻寓上人你对我加以开导的结果啊!原来前面所说的“解脱人”就是诗人自己,也即诗人自己受教诲之后形成的处世态度。“笑我老化城,因师开觉路”,既切赠别者的身份,同时也显示了诗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