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果斌
独上香炉峰,峰高豁人目。
下有千尺崖,寒翠生松竹。
忽遇餐霞人,丰神朗琼玉。
青林石作床,丹峤云为幄。
此心本无尘,清飇安用拂。
这也是一首馈赠诗。“匡山”即庐山。诗中抒写了登上庐山的所见所遇和所感,表现了诗人对庐山自然山水的喜爱,对佛法修习的自觉与自信。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写登山所见。“登上香炉峰,峰高豁人目”。首句切题落笔,直接点出已经登上香炉峰顶。据慧远《庐山记》所载,香炉峰也叫香炉山,孤峰秀起,常有游气笼其上,氤氲若烟水,故名香炉山。香炉峰拔地而起,山势高绝,登峰纵目,视野开阔,因此诗人说“峰高豁人目”。那么登上香炉峰看到了什么呢?“下有千尺崖,寒翠生松竹。”所登者高,所见者广,俯视香炉峰下,千尺岩崖,映入眼帘。此为所见之一。江南气候温润,山中松竹茂盛,苍翠欲滴。因青色属于寒色,故称松竹之色为寒翠。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境界开阔,豁人眼目,苍松翠竹,清人心腑。身临其境,自然别具一番情趣。
次四句为第二层,写登山所遇。“忽遇餐霞人,丰神朗琼玉。”“餐霞人”,服食日光云霞的人。“餐霞”乃道家修炼之术。“丰神朗琼玉”,形容所遇之人的精神风貌,宛若美玉一般朗润饱满。这自然是其辛勤修炼的结果。“青林石作床,丹峤云为幄。”写修道术者的居处环境。“青林”照应前边的“寒翠生松竹”,指青翠的松林和竹林。“青林石作床”,意谓修道术者以竹林中的大石作床以居处。“丹峤”,锐而高的赤色山峰。“云为幄”,即以云气为帏幄。修道术者隐居于赤峰之上,以云气为屋舍,以林间大石作床榻。诗人这样描写,很能表现道术修炼者素朴的生活。
最后二句为一层,写登山的感慨议论。“此心本无尘,清飇安用拂。”“此心”,指诗人自己的一颗心。“此心本无尘”,是化用六祖慧能的那首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心本无尘”,表明诗人修炼身心,深造有得,已经达到了慧能所说的心不染尘,万缘皆空的境界。既然诗人内心原本就没有什么尘垢,那当然就用不着借清风狂飇的吹拂,去清除内心的尘垢了。“拂”,这里是拂拭的意思。“此心本无尘,清飇安用拂”,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修炼,已经历了一番砥砺,达到了无尘自信的高度。
这首诗由登山所见的青苍净幽,修炼道术者的丰神若玉,从而唤起自己佛道修习的自信与自觉。可见佛教僧徒之所以特别喜爱自然山水,不是没有理由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