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关中咏


明·行刚

百结鹑衣倒挂肩,饥来吃饭倦时眠。

蒲团稳坐浑忘世,一任尘中岁月迁。

传统佛学认为,人生皆苦,苦海无边。欲解脱人生烦怨,只有心专一境,禅定渐修,方可达到真如。亦即神秀偈所云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六祖慧能打破了这种近似禁欲的“渐修”,提倡顿悟,明心即可成佛。这无异给士人世风打开了方便之门。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消释,六祖的适意人生观也为历代禅师所改造,以致宋元以降几乎成了士人学子混世纵欲的手杖。行刚此诗即是这种禅林生活的形象写照。

鹑衣,原指衣衫褴褛,这里借指沙门所披的百衣袈裟。诗前两句明白如话,近似白描,活脱出禅林生活。《景德传灯录》卷十记一沙门问禅师何为参禅,禅师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即是参禅。这里表现的正是此意。看上去洒脱风流,不拘俗礼,亦俗亦僧,好不快哉,悟禅就在本心,不必拘拘外物。这种参禅即是混世。而下句接的更妙,“蒲团稳坐浑忘世,一任尘中岁月迁”,忘世忘俗,无情无我,岁月迁流,好不自在!参禅与忘世共契,混世与随流齐兴。四句诗言短意长,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一个看似坐禅实乃混世的形象。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追求梵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增加了诗的空灵,人的明智,同时,也容易导致纵我所欲,任我之行,忘世忘身的逃避现实。这首诗以形象的描绘,质白的语言,勾勒了这种禅林生活,明为坐禅,实乃逃世,是元明两代禅林风貌的形象写真,对理解禅宗至于此的变化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