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禅房夜话和韵书付王公

禅房夜话和韵书付王公


明·徐渭

一月真时月月真,何须种种别前尘。

禅房昨夜灯前话,谁是客人谁主人。

诗作写诗人顿悟空理,由真入空。

诗意很简单,如果执著于字面意义反而不易理解。“一月真时月月真”强调了“一月”和“月月”的关系,如果在真假上去求内涵,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宇宙万物虽然分身百亿,各异其态,但其实还是宇宙本身。一和多是相离相融的,多归于一,一归于多,宇宙任何微小的事物也都会归一。正像佛家语录中所写的那样,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师没有从正面回答,以一形象比喻说明了复杂的问题。“老僧在青州时,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回答很玄妙,七斤和一件本指一实体,何必追逐一归何处呢?(《五灯会元》卷三)

“何须种种别前尘”句的“前尘”是佛家用语,佛家以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当前境界为六尘组成,都非真实,称作六尘。《楞严经》云:“佛告阿傩,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可见前尘也就是尘世生活。“何须种种别前尘”是作者对“渐悟”的否定,通过参禅拜佛,执著于苦修,刻意追求静寂,寻求空灵。诗人笔锋一转,肯定了真性见佛的顿悟佛法。禅房夜话,客主不分,看似平常游戏之笔,内含妙理。世上万物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去观照世界,有亦可无,无亦可以有。诗人借寓禅房,诗人为客,僧人为客?禅房夜话,僧人为主,诗人为主?主即客,客即主。由生活琐事悟透玄理,不必要刻意苦求。严阳善信禅师初次参见赵州时,问赵州谂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善信禅师曰:“即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五灯会元》卷四)。从这些对话中善信禅师“不持一物”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观点,既然那么重视不持一物,那就永远无法澄心运思,达到清静空灵的心境。若要求空,不必为空所得,不必有意识地忘却前尘,因为前尘本身就是虚幻的,空无一物,你还忘却什么呢?

世人参禅悟佛不能任之自然,反而离佛越远,失却本心。求空求静,为空静束缚,其实本心清净,率意而行,自可趋向真如。龟山正元禅师说过,“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无缘”。(《五灯会元》卷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