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引诗出自《卫风·硕人》(现无第三句),本是描绘女人的美貌:有酒涡的脸笑得美,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流转得媚呀,洁白的脸蛋上饰着文采。子夏问的不是诗句本意,因为诗意非常明显,谁都能看得出。子夏是从读诗用诗的角度询问像这样描写女人美貌的诗句如何引譬连类,感发志意,修养道德。故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朱熹注:“谓先有粉地为质,而后施以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论语集注》,下同。)绘画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再画花卉,这显然是借“素以为绚兮”先有白脸蛋再饰文采的前后顺序引譬连类。子夏一点即通,从中又悟出“礼后乎”,朱熹注:“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杨伯峻先生译为:“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即礼后于仁,先有仁的心理自觉再施之礼的外在规范与约束,这都是讲人的道德修养。“素以为绚兮”原是形容女子之美,孔子感发到“绘事后素”,子夏又感发到忠信或仁义与礼的关系,三者之间并无本质的逻辑关连,古人仅仅从其时间先后的顺序的相似就能做多方的感发。今人已很难理解,而孔子却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起,即启发、感发,即“可以兴”之兴,是读诗用诗的基本方法,只有掌握了这种引譬连类、感发志意的兴法才“始可与言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