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隆
惜无精舍坐磐陀,只有苍松挂薜萝。
入定既深忘出定,独怜明月照岩阿。
这是一首歌咏坐禅的诗歌,描绘出一位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因地取便,积极进道的僧人形象。
“惜无精舍坐磐陀,只有苍松挂薜萝。”写坐禅的环境。“精舍”,解释不一,后多用以指寺院禅房,因其为精行者所居之舍,故称精舍,并非因为舍之精妙而谓之精舍。“薜萝”,指薜荔和女萝,皆蔓生,多附着于它物之上。这两句切题落笔,点出坐禅于磐石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寺院那样安逸舒适的环境,不得已才在大石之上参禅打坐。而在大石上坐禅,不像在寺院中有香花围绕,钟磐满耳,环境幽雅,然而,在松下石上坐禅,自有一番情趣,苍松如盖,薜萝似幔,这样的坐禅环境天趣独具,虽然比不上寺院舒适,但是修道在于心诚身勤,而不在于环境如何。释迦牟尼不就是在菩提树下修得佛道的吗?“惜无精舍坐磐陀,只有苍松挂薜萝”,轻清流利的诗句,透出了修道者不以环境条件为意,因地取便,乐于进取的精神。
“入定既深忘出定,独怜明月照岩阿。”写坐禅有得的愉悦心情。“入定”、“出定”,这里的“定”皆指禅定。禅定的意义简言之便是妄念不生,坐见本性。《妙法莲花经》说:“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诗人说自己在石头上坐禅,禅定深入,颇有所得,以至忘记了出定。这说明禅修的环境虽然非常简陋,而诗人禅定却深造有得。由于坐禅有得,所以出定以后心情十分高兴,看到那当空的明月,不由得产生了爱怜之情,“独怜明月照岩阿”,透出了诗人参禅出定后的愉快心情。
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勤于修道的精神,是佛教僧徒精勤奋进精神的生动体现。佛教所规定的僧徒由苦海无边的此岸世界,达于圣洁幸福的彼岸世界的六神途径中,即有所谓的精进一径。精进就是顽强地进取。只有顽强进取,才能修成佛道。佛教徒中体现精进这种精神的事迹也十分感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九年面壁,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唐代玄奘的西行取经,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甚而至于佛教僧徒为了修成佛道,焚顶燃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进取精神,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