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邦芑
六十年前古佛身,蒲团小定悟前因。
石桥松径当时路,担水搬柴旧日人。
扫塔几番寻杖钵,翻经犹自拂埃尘。
本来面目依然在,不向菩提印性真。
这是一首经过万千辛苦终于醒悟的心灵记录。诗人钱邦芑为晚明忠臣,明亡后削发为僧,号大错,既表达了诗人誓不仕清的决心,同时也对自己勤于王事、一生奔波的生活痛为叹惜。尽管诗人是出于无奈而遁入空门,然而就在遁入空门之时,诗人突然醒悟,领悟到尘世间万物皆空的思想。
“六十年前古佛身,蒲团小定悟前因”,诗人穿上袈裟,蒲团打坐,突然醒悟到自己前生即是莲花台上人,只因割舍不下对明室的一片忠贞,这才误落尘网,风雨飘零六十余年。如今撒手悬崖,皈依空门,看这悉檀寺犹如故宅,“石桥松径”,前生自然是日日盘桓;“担水搬柴”,仍是当年清修时的功课。所以,诗人一回到悉檀寺,立即又开始了僧侣的禅修。“扫塔几番寻杖钵,翻经犹自拂埃尘”,诗人虽然尚不能如六祖慧能那样顿悟,见性成佛,但诗人之扫塔拜佛,念经坐禅,亦可清心寡欲,常“拂埃尘”,使“明镜”清洁,证得菩提。《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云:“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神秀)乃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诗人钱邦芑在颔颈两联中所述苦修之生活,即北宗神秀所言“勤拂拭”之事。
“本来面目依然在,不向菩提印性真”,诗人既已悟得大道,开佛识见来返照自己本来面目,这就达到禅者的最高境界,佛在我心中,再无须去着意妄求,即使是着意求佛,亦落入第二义,只有“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