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学、北学两派。《北史·儒林传》云:“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学北学说诗皆承毛诗,但风格各有不同,《北史·儒林传》又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南学继承魏晋学风,崇尚玄学,重文辞,轻经术;重阐发义理,轻训诂名物,学风比较虚浮。皮锡瑞《经学历史》云:“谓南人约简得其英华,不过名言霏屑,骋挥尘之清谈;属词尚腴,侈雕虫之余技。”北学继承东汉学风,排斥玄学,重儒道,轻空谈;重训诂,轻义理,学风比较朴实,但注经烦琐,不得要义。孔颖达《礼记正义序》云:北学说经,“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愈远矣。又欲释经文,唯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此正所谓“北学深芜”者。北学说诗有沈重《毛诗沈氏义》、刘献之《注毛诗序义》等;南学有何胤《毛诗统集》、《毛诗隐义》、崔灵恩《集注毛诗》、周续之《毛诗周氏注》、梁简文帝《毛诗十五国风义》等,后皆佚,今仅存《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佚本。唐初经生重南学轻北学,实际二者各有短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