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经》“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故虽遭秦火,而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具有真实可信的史料价值,并早已在运用《诗经》研究历史,但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诗经》及《诗经》时代的历史则始自郭沫若。郭沫若明确说明他是继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观点和方法,从分析中国的史料入手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在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等著作中大量征引《诗经》作为论据,研究《诗经》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此外,郭沫若还针对封建礼教的禁锢选择翻译了40首情诗,出版了第一本《诗经》白话译本《卷耳集》,开创了翻译普及《诗经》的先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