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蘖庵僧遗像


清·赵翼

曾住花山最上层,披图犹见骨崚嶒。

立朝章疏批鳞手,易世衣冠削发僧。

故国遗墟伤北望,空门法席演南能。

孤标曾是经奇士,莫但相推续佛灯。

赵翼,是有清一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这首七律,是对蘖庵僧的礼赞,并借此宣扬了禅宗见性成佛的观点。

首联点题,紧扣“蘖庵僧遗像”数字。所谓“花山最上层”,即佛菩萨所坐之莲花宝座,照应一个“僧”字。“披图犹见骨峻嶒”,“图”,即“遗像”;“峻嶒”,山势起伏不平。诗人用“骨峻嶒”三字,语意双涵。一是称赞蘖庵僧骨格奇高,有入仙成佛之相;二是称赞蘖庵僧铁骨铮铮,出家前是一个直言敢谏的忠臣。自从佛教东渐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既有冲突也有融和,特别是释儒两家,在许多方面不得不互相妥协,一切皆空的佛门,也开始把忠臣孝子视为佛门最有希望得到解脱的弟子。

“立朝章疏批鳞手,易世衣冠削发僧”,诗人称赞蘖庵僧在朝为官时直言不畏权贵,敢于触犯龙颜。“批鳞”,即批逆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者必怒而杀人,因以喻触怒帝王。蘖庵僧虽有魏征之风范,可惜未遇明主,遇到的是亡国之君。无奈朝代改易,只有撒手悬崖、皈依空门,以解脱亡国之忧伤,求得心灵的慰藉。

“故国遗墟伤北望,空门法席演南能”,蘖庵僧出家之后,仍不能忘怀世事,尤其是不能忘掉亡国的悲痛。但是,依照禅宗的说法:“烦恼应是菩提”(《坛经》四〇),“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景德传灯录》卷四《牛头第一世法融》),蘖庵僧既然遁入空门,一旦“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三〇),自然会领悟南宗慧能见性成佛的妙谛,起智慧观照,开佛知见,摈除一切烦恼。

“孤标自是经奇士,莫但相推续佛灯。”诗的尾联,诗人称赞蘖庵僧已经彻底了悟,“知一切万法,原在自身中”(《坛经》三〇),即使是相推其有续禅家灯录之修行,也不足说明其德行。这首《题蘖庵僧遗像》,虽然并没有多少宣扬禅家观点的地方,但其描绘的人物形象上,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禅学的觉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