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时移居开封。他是北宋诗中革新运动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梅尧臣友善并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庆历四年(1044)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诬奏苏舜钦监主自盗,借以打击举荐他的范仲淹。事情原委是进奏院祀神,苏舜钦依惯例,用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结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离开开封,到苏州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苏舜钦青年时期即以文章知名。他是北宋前期最早致力于古文写作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其创作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创作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政论性。后期作品多寄情山水。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此诗首二句写花之盛。“寺里山因花得名”写由于花开得盛,开得出名,寺因此得名为“花山寺”。“繁英不见草纵横”,继续赞美花山寺的花开得茂盛,以至于看不见历来更茂盛的野草了。由于物种选择的结果,不为人们所喜爱的野草往往比人们偏爱的百花更富有生命力,因此,其长势也更猛。可是,花山寺周围的花由于开得茂盛,素以长势凶猛著称的野草反倒看不见了。这两句可以说将花山寺花的特色讲得十分清楚了。
诗尾二句,作者以旁观者的冷静态度,告诫花山寺的主人,“栽培”百花和“剪伐”野草必须同时兢兢业业地去做,因为“花易凋零草易生”。花山寺里的花的确长得十分茂盛,这是一个无须置疑的前提,可贵的是,诗人面对繁华茂密的鲜花,却能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今日之“繁英不见草纵横”是昔日“勤力”于“栽培剪伐”的结果,但如果忽略了今日的“栽培剪伐”,那么,明日能否保持“繁英不见草纵横”的局面则成为问题。因为,鲜花无论如何茂盛,但是,鲜花毕竟太娇嫩,其生命力自然无法与野草相比。野草虽然因昔日的“剪伐”而失去了“纵横”大地的威风,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却是它潜在的优势,对“繁英”(“英”即花)来说又是一潜在的威胁。要想保持鲜花明日的繁盛,必须时时警觉,事事当心。当“栽培”者勤栽培,当“剪伐”者不留情。没有思想上的警觉,没有行动上的得力措施,必然是后患无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