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历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九年(1076)再辞相位,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以论说文成就突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政治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集句诗成就都很突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无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善恶由吾身。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善写政论文著名的王安石曾经写过《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回答司马光对他变法的指责。其中谈到众人对变法的反对时,王安石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变法所遇到的抨击是前所未有的。面对“众人”的指责,王安石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表现了一位改革家的胆略和意志。
在他看来,“众人纷纷”并不值得畏惧。这对自己来说,既不值得高兴,又不值得忧虑。历史上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王莽,一个是周公。王莽早年折节读书,敬事诸父,交结名士,声誉极高。可是他后来却代汉自立,难道可以根据其早年的颂声认定他是贤人吗?周公可谓儒家圣人。但他摄政期间,管、蔡、商、奄四国制造流言,肆意污蔑。可是,尽管四国流言纷纷,周公仍然是一位圣人。只有真正的圣人才懂得如何衡量一个人的贤与不肖,不至于把铢两(一两为24铢)认作千钧(一钧30斤)。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善恶由吾身。”总之,一个人的贤与不肖不在于众人说了什么,善恶是非全在于自己做了什么。“善恶由吾身”,真是独具慧眼之论。众人的臧否褒贬只能说明事出有因,并不能作为认定一个人善恶是非的唯一标准。或是其人的伪装使众人受骗,或是其人的行为利国利民而有损一批人的利益,或是其人的行为不为众人理解,这些都可能招致人们的批评议论。总而言之,对众人的反映要具体分析,而不可盲目对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