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历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九年(1076)再辞相位,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以论说文成就突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政治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集句诗成就都很突出。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唐诗人张籍,唐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官终国子司业,世称张司业。张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所作乐府歌行,古题和自创新题参半,多能切中时弊,精警自然。他的乐府诗,生前已为人所推服,白居易称许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姚合赞扬他“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赠张籍太祝》)。故此,本诗才有“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之语。王安石的这两句诗,概括的是前人对张籍乐府诗的评价,真正体现王氏见解独到的却是后两句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王乐府,元白乐府,乃至整个中唐的新乐府,其语言上的共同特点即是平易通俗。因此,这种接近口语的语言风格很容易给人们造成“看似寻常”、“成如容易”的感觉。作为精于诗道,又独具慧眼的王安石却从中看出,“寻常”语即是“奇崛”语,看似得来“容易”,实则相当“艰辛”。因其“寻常”,故而“容易”;因其“奇崛”,故而“艰辛”。
王氏见解之可贵有三:第一,它道出了文学创作中平易通俗的语言来之不易。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价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平谈自然时讲过一句名言曰“豪华落尽见真淳”,王氏之言与元氏之论,实际相通。平易通俗的语言实际上“落尽”“豪华”,除掉一切修饰的语言,即为锤炼后的语言,不过是锤炼到不见痕迹的程度罢了,这乃是文学创作中的上乘语言。
第二,它道出了内行与外行看问题的不同。外行人看来“寻常”“容易”,内行人看来“奇崛”“艰辛”。行外人的意见并非毫无道理,但尤其应当重视同行的评论。
第三,它道出了“容易”与“艰辛”,“寻常”与“奇崛”之间的辩证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