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次韵蔡瞻明登中山

次韵蔡瞻明登中山


洪适

洪适(1117~1184),原名洪造,后改适。字景伯,号盘洲。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洪皓长子。自幼聪明,日诵三千言。绍兴十二年(1142)与弟洪遵同中博学洪词科。后三年,弟洪迈亦中此选,由是“三洪”文名满天下。因其父忤秦桧,他亦受到牵连。秦桧死,他被起用知荆门军。乾道元年(1165)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但居相位仅三个月即被罢去。洪适喜爱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失误,考核颇精。

好句联翩见未曾,品题今日欠钟嵘。

登临自有江山助,岂是胸中不得平。

“次韵”,即和人之诗并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此诗为作者的和诗。“联翩”原指鸟飞,此处意为联绵不断。本诗首二句盛赞友人蔡瞻明佳句迭出,但二句的着眼点却不尽相同。首句言蔡氏之作,佳句“联翩”,并以“未曾”“见”三字收结。次句承上句之意,赞蔡氏登山佳篇唯欠钟嵘“品题”。钟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曾撰《诗品》一书,品评了汉魏至梁诗人103人,并分为上、中、下三品。“品题”,即评论人物,定其高下,此风兴于东汉末年。作者借此言蔡氏登山之作为兴到神会之作,理应由钟嵘据此以定其高下。后二句揭示蔡氏佳作产生之因。唐代韩愈曾于《送孟东野序》一文中提出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著名论断,此说颇得后世诗家认同。此诗以“自有”与“岂是”前后呼应,否定了蔡氏登山佳作源于胸中不平之气。诗人认为,蔡诗之好乃是得到了“江山之助”。

“江山之助”一词,源出《文心雕龙·物色》:“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后世文人遂重视江山对作家灵性的陶冶作用。“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王勃《秋日宴山亭序》)正是此说的阐释。陆游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丐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偶读旧稿有感》),楼钥诗云“江山为助多佳句,莫惜南来寄断鸿”(《谢陆伯业通判示淮西小稿》),都是此意。这些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山川自然可以启迪作家的灵性。这是历经诸多作家实践检验的一句真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