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他主张改革,但在做法上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不同,由于他在地方官任上对新法流弊有揭露,故被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立,高太后亲政,苏轼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其不同意司马光不分轻重的罢除全部新法,遂外任杭州等地。哲宗亲政,他被贬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立,他遇赦北归,第二年(1101)七月病卒常州。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居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苏轼是一位文艺全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尽管刘禹锡写过著名的《秋词》二首,晚唐杜牧亦有《山行》诗盛赞秋景;但是,在多数作家的笔下,秋天的严杀,秋景的萧条,秋气的凛冽,依然使人感到秋天的严酷。与春天相比较,秋天是悲凉的。本诗一开始即以“荷尽”、“菊残”点出秋日时令。“擎雨盖”乃荷叶也。荷花败了,荷叶干了,尽了,这显然已不是泛言秋天,而是已经到了深秋、暮秋之际。但是,残菊之上仍留有在严霜下傲立的枝干。正是在这残菊之上,傲然挺立的枝干,使诗人悟出了秋天、秋气的独到之处:它,陶冶并锻炼了具有傲霜气骨的菊!春天是妩媚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的;但是,春天却无法在缤纷的世界里检验出百花的气骨。外表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大多经受不起风雨的打击,只须几场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既能经受住风雨,同时又能经受住严霜的,则只有霜菊等极少数者。诗篇正是从这一角度,高度肯定了“菊残”(菊花败了)之后傲然挺立的“霜枝”。唯其如此,诗人才一气说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二句。这里的“橙黄桔绿”即是秋天的别称。这首诗乃是秋天的赞歌。

推而广之,严酷的生存环境方可锻炼人的承受力,也只有严酷的环境里方可识别一个人的气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