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他主张改革,但在做法上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不同,由于他在地方官任上对新法流弊有揭露,故被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立,高太后亲政,苏轼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其不同意司马光不分轻重的罢除全部新法,遂外任杭州等地。哲宗亲政,他被贬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立,他遇赦北归,第二年(1101)七月病卒常州。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居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苏轼是一位文艺全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诗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于汴京(河南开封)写的两首题画诗之一。该诗又名《惠崇春江晓景》。惠崇,是建阳(今属福建)一位工诗善画的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图绘宝鉴》)“尤工小景,为寒汀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图画见闻志》)据诗意可知,惠崇所画的是一幅早春春江鸭戏图。诗的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竹子和竹外的桃花,春江和江中戏游的鸭子,蒌蒿和刚刚发芽的芦苇。三句各有侧重,第一句是岸上之景,第二句是水中之景,第三句是岸边之景。但是,一首题画诗如果仅仅写了上述景物,仍算不上是好诗,更谈不上为“上上绝句”(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这首名作除了上述景物以外,还写了凭借触觉方可知道的江水之“暖”,凭借经验和判断方可预知的“河豚欲上”,凭借思维方可知道的鸭的“先知”。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介入,全诗才显得生机盎然,充满灵气。
同时,苏诗的这些想象和补充亦并非无本之木。因为桃花、蒌蒿、芦芽已经提供了一幅早春春景图。由早春到“春江水暖”,再到“鸭先知”,可谓顺理成章。再由“蒌蒿满地芦芽短”,和梅尧臣《河豚》诗“春洲生获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时”,亦极合情理。
题画诗贵在诗画相契。时至今日,惠崇的画早已失传,苏的这首题画诗却依然脍炙人口。尤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春江水暖”,作为局外的人是很难知晓的。至多,也只能凭借想象,作一合理的预测。天天生活在“春江”中的鸭子则不同,由于它们生于斯,长于斯,“春江”的任何变化它们都会最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真知出于实践,这即是苏诗给我们的启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