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夹阻风(之五)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他主张改革,但在做法上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不同,由于他在地方官任上对新法流弊有揭露,故被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立,高太后亲政,苏轼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其不同意司马光不分轻重的罢除全部新法,遂外任杭州等地。哲宗亲政,他被贬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立,他遇赦北归,第二年(1101)七月病卒常州。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居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苏轼是一位文艺全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卧看落月横千尺,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慈湖夹在当涂(今属安徽)。绍圣元年(1094)苏轼南行过此作。原诗五首,此选其五。

首二句,一句写前一天夜晚,一句写今日早晨。二句分别用“卧”“起”二字领起。所谓“唤清风”并非呼风唤雨,而是指船夫调整船帆的方向以期获得风的助力。但经舟师的再三努力,也仅得此“半帆”。“半帆”二字言已得风,但尚未顺风。“并”,傍、靠。“欹侧”,旁边。因是水路行舟,所见皆为“水村”。全诗妙在结尾一句。妙在语意双关。“巉岩”,原指山势的高峻,这里借指世路的坎坷。本诗为一组诗,全诗从受阻泊船写到“半帆”启程。舟行受阻已含世路不平之意,再经诗人刻意点出,则舟行之艰难与世路之艰难融而为一。

古乐府有《行路难》旧题,许多作家也都咏叹过同样的主题。苏轼之高明,在于他把对人生世路艰难的体认,借舟行阻风一事明白道出。“人间何处不巉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懂得这一道理,方可审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