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他主张改革,但在做法上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不同,由于他在地方官任上对新法流弊有揭露,故被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立,高太后亲政,苏轼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其不同意司马光不分轻重的罢除全部新法,遂外任杭州等地。哲宗亲政,他被贬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立,他遇赦北归,第二年(1101)七月病卒常州。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居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苏轼是一位文艺全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山下兰芽短侵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令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所作。原词牌下有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记述作者与聋医庞安常的交往,也曾录有《浣溪沙》一首,与此词几乎全同,仅“门前”一词作“君看”。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经过一个短时期的调整,他又恢复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小词所表现出来的坦荡胸怀即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上片三句写清泉寺周围幽雅的风光。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出稚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干干净净,绝无泥土。傍晚时分,萧萧暮雨,远处传来了杜鹃鸟的鸣叫。下片三句写诗人目睹耳闻此景此声,所发出的人生感慨。但是,作者之慨,并未抽象道出,而是即景设喻,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换头以“谁道”二字唤起,再以取喻作答。古人一向认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本是生命的自然节律。可是苏轼却一反常调,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应当说,词中所讲的“人生再少”,不是生理年龄上的“再少”,而是指心理年龄上的“再少”。作者并以兰溪溪水的西流作喻,以水可向西流喻人可再少年。
“白发”、“黄鸡”常为古人用以表示世路的仓卒,光阴的迅捷。中唐白居易的《醉歌》曾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他的《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诗中亦曾说:“试呼白发思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黄鸡催晓,白发迅捷。每念及此,不寒自栗。这首词也一反老调,告诫人们不要吟白发、唱黄鸡。这倒不是不服衰老。生命的衰老是无可抗拒的;但是,人的心理年龄同样重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总之,心理年龄年轻,同样可以使人生“再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