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他主张改革,但在做法上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不同,由于他在地方官任上对新法流弊有揭露,故被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立,高太后亲政,苏轼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其不同意司马光不分轻重的罢除全部新法,遂外任杭州等地。哲宗亲政,他被贬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立,他遇赦北归,第二年(1101)七月病卒常州。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居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苏轼是一位文艺全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73),原作二首,此选其二。“湖”,指杭州西湖。
首二句写西湖之美。“潋滟”,波光闪动之貌。“空濛”,雾气迷茫之貌。二句虽总写西湖美景,但却各有侧重。“水光潋滟”写晴空下的水色湖光,“山色空濛”写细雨中的山峰秀色。无论是湖光,也无论是山色,无论是晴日,也无论是雨中,因其景色俱佳,故称“方好”,“亦奇”。此二句在写法上用大笔挥洒,略去了花草虫鱼等细部景物,直写湖光山色,既写出了西湖景色的多姿多采,亦点明了“初晴后雨”的诗题。
后二句续写西湖美景,但在写法上却是用了一个极妙的比喻,使西湖美景上升到一个纯净的境界。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新奇而又贴切。古人题咏西湖,从未将西湖比作西施,诗中之比不袭前人,不落俗套,故新;自古用比多为以物比人,苏轼此处以人比物,故奇;西湖、西施同样美好,且同出越地,诗篇以越地美人喻越地美景,故贴切。这一绝妙之比,不仅写出了西湖美景,而且揭示了西湖之美的风韵情致,遂成西湖定评,西子湖亦成西湖之别名。南宋诗人武衍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又极富理趣。西湖之美,在她那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因此,无论是晴是雨,其景俱臻极妙。西施之美亦在其“天生丽质”之中;故而,无论是淡妆是浓抹,其容俱臻极致。因为,美,在其自身,而不在其装饰。同样,人的灵魂之美,谈吐之美,修养之美,文学作品之美,亦主要在其本身,而不在外在的修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