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生在东晋时代,不但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而且以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节,为过去一切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被人们称为靖节先生。少时清贫,很少交游,喜读六经、神话、老庄之书。曾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闲居。后任彭泽令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又即归田,常亲自耕作。有《陶渊明集》传世,存诗120余首,文10余篇。他的诗文,南朝并不重视,唐宋以后,声价大增。其诗风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不假雕饰,而托意深远,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伟大诗人之一。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受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三首是哲理性组诗,约作于晋义熙九年(413),诗人49岁。在这三首诗中诗人集中表达了他的形神相依、形死神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顺乎自然的人生观,对于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后人甚至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叹也。”(马璞《陶诗本义》卷2)

东晋末年,佛教开始大盛。形、影、神问题,是当时佛教僧徒常常提及的问题。名僧慧远写《形尽神不灭论》、《万佛影铭》,宣扬神可以“落影离形”而存在,形骸是暂时的,灵魂是永恒的,“神常不灭”,信佛可以通过轮回获得来生的幸福。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召集123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曾邀请陶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他的《形影神》就是针对佛教僧徒所讲的形影神三者关系而发的。他在序言中说:无论高贵、低贱、贤智、愚鲁的人,没有不是为着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忙忙碌碌的。这其实十分糊涂。所以他要极意陈述形影的苦恼,而由神来辨明自然之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以寓言的方式,通过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见解。

在《形赠影》中,形对影说:天地山川是永恒的存在,草木依着自然的规律,经霜经露,有时繁荣有时凋谢。人虽最为灵智,但却有死。刚刚看见他还活在世间,转眼间就逝去,再也不会回来,谁会总想着少了一个人,只有亲友将他怀念。他留下的遗物,偶而看到又让人流泪悲伤。我这形体没有飞升成仙的方术,必然死灭,不用怀疑。你作为影子要听信我的劝告,有酒便喝,不必推辞,开怀畅饮,得乐且乐吧。

在《影答形》中,影对形说:长生不老本来就不可靠,养生之术也总是心劳力竭。想去昆仑山、华山修仙学道吧,这条路也虚无飘渺,久已断绝。自从我这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从来都是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在树荫下休息像是暂时分手,回到阳光下我们发现并未分离。但这种形影相随的情景难以永久,一旦你离开人世,我便也不复存在。形体消灭,名声也不再存留,想到这些,真令人感慨万端,五情具热。唯有立善可以留下美名,你形体为何不去身体力行,加倍努力呢?说是饮酒能够消忧,比起作善事岂不拙劣?

最后是神作的辨析:自然的本质是平等的,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能够成为三才(天地人)之一,岂不是因为有我“精神”的缘故?我虽然与你们形影不是一回事,但与生而来便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谈谈我的看法:古代三皇都是大圣人,现如今他们却在何处?彭祖享有最长年寿,但终于还是不得在世上留住。老老少少都难免一死,贤智愚鲁也就不必细数。天天醉酒也许能够忘忧,可是这样做岂不是更缩短了寿命吗?行善固然能带来欣慰,可是谁会长久将你称赞呢?老去思虑这些事会伤害身体,还是听其自然,任随命运的安排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该结束时便结束,用不着独自个儿劳神愁苦!

在这组哲理诗中,诗人借形和影之言,说明人虽灵智,但必有一死,“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惜生”是没有用的,“存生不可言,已生每苦拙”。“腾化”之术是没有的。形影不离,一生俱生,一去俱去。怎么办呢?形主张“得酒莫苟辞”,影认为不如“立善有遗爱”。而在诗人看来,饮酒和立善都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都不是对人生最高明的态度。“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饮酒、立善都是因为惜生而来,但都不免于“甚念伤吾生”。诗人的主张是:“正宜委运去”。“委运”即一切委之自然,顺应自然,把自身当作自然的一部分。既然人生必有尽头,那就无须再为惜生劳神。“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一尽俱尽,正是自然之道,而取法自然,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然观此首结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之句,则渊明固亦与范缜同主神灭论者。”他还说过:“‘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与《归去来辞》所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语旨趣符合。惟渊明生世在子真(范缜)之前,可谓‘孤明先发’耳。”(《金明馆丛稿初编·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这就是说,陶渊明对形神问题的看法与范缜在《神灭论》中所说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看法是一致的。在范缜之前,渊明之后,还有一位学者何承天,在《答宗居士书》中曾提出了“形神相资”之说。他说:“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在《达性论》中,他又说:“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这些说法和陶渊明的《形影神》诗一样,都是针对佛教徒所谓“形尽神不灭”而言的。因此,陶渊明可以说是何承天、范缜的先驱者,是我国反对神不灭、主张神灭的最早的一个思想家。

陶渊明的思想接近道家,《形影神》三首诗的主旨明显取于老庄哲学。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指出了形、气、神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陶渊明依据这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人的生死既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就应当听其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高高兴兴地活,自自然然地死。正如方东树所说:“形影神三诗,用《庄子》之理,见人生贤愚、贵贱、穷通、寿夭、莫非天定,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昭昧詹言》)正是由于陶渊明遵崇自然之道,将自己归属于自然,他一生才那样心胸开阔,通达乐观,才使他造就成为一名洒脱而真实的诗人。

这三首诗构思新颖独特,采用寓言式和对话体来阐明哲理,可谓奇思妙想,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形、影、神三者各具个性,形象逼真,娓娓而谈,颇为亲切,如影对形说:“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生动贴切,把如影随形、形影不离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全诗语言朴素明朗,深入浅出,作理语而不呆板枯燥,以看似平淡的诗句负载着深厚的哲理内涵,是中国诗歌史上很有独创性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