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君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射洪)人。自幼豪侠浪漫。少年时代闭门读书,饱览经史百家。24岁举进士,因上书论政,受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再迁右拾遗。他支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又屡次尖锐指责武后的弊政。曾于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并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颇有卓识的意见。二次出塞时因与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排斥打击。38岁后辞职还乡。后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迫害致死。

陈子昂积极用世,政治热情高昂,同时又好佛老神仙,好纵横任侠。“非但文士之选”(王夫之《读通鉴论》)。在初唐诗坛上,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提倡“风雅兴寄”,一扫齐梁诗风,在复古的旗帜下,开启了唐代诗风,成为唐音真正的奠基人。《感遇诗》38首为其代表作。陈子昂的真正价值并非在其文学地位上,而是在其文学史地位上。“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有才继高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正是从其文学史地位上肯定了陈子昂的价值。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隗君,郭隗。他是战国时代燕国人。燕昭王即位之前,燕王哙重用其相子之,并让位给子之,致使燕国大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之后,决心振兴燕国,以雪先王之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燕昭王问计于郭隗。诗中的“逢时”,即是指此而言。郭隗果然不负昭王之望,纵论待士的态度,提出:“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并以重金买死千里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要尊贤,无妨从他郭隗开始。这样,天下英才必然会被吸引到燕国来。昭王从其言,为其筑宫室,待之以师礼。果然,乐毅、邹衍、剧辛等贤才从各地相继来到燕国,燕国于是得以振兴。这一史实,古之文人,莫不熟知。陈子昂痛切的人生遭际使他对这首诗情有独钟,玩味不已,令人喟叹。

全诗之诗眼正在“逢时”二字。陈子昂心怀大志,用世急切;但是,现实并没有给他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特别是两次从军边塞,他痛感“塞垣无名将”的严酷,深悯“边人涂草莱”的现实,迫切希望建功立业,一展夙愿;可是,事与愿违,求之愈切,失之愈远。卓有远见的意见不但不为主将采纳,反倒遭猜忌、受排斥,这自然使陈子昂仰天长啸,扼腕叹息,无怪乎他要对“逢时”的郭隗一唱之而三叹之了。唯其如此,他才会视“逢时”为“独为贵”,目隗君为“幸”运了。应当说,陈子昂的喟叹正是历史上无数才智之士的共同喟叹。“历代非无才”,只是不能“逢时”罢了。

这首诗的发人深省之处还在于透过对历史表象的咏叹,揭示了机遇于人生的重要。就其初衷而言,作者似乎是在羡慕郭隗之幸运,悲叹自己之不幸;但是,作品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图。郭隗幸遇燕昭王,自然是郭隗个人之大幸,但他能有此大幸却是时代使其然。燕国岌岌可危的形势迫使燕昭王广招贤才以振兴国运,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郭隗得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遇。如果不是遇到郭隗,燕昭王还是要起用其它人才以振兴燕国。确如诗中所云,“历代非无才”。才智之士能否被发现,被起用,机遇是极其重要的客观因素,是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的带有很强的偶然性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