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县)人。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举荐,入丽正殿修书。开元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谈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贺知章工于诗歌,尤其是七绝写得极有情韵,且善草书、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于此会诸侯计功,故名。“罢雾”,即雾已散去。“郁”和“嵯峨”分别写山的颜色和形状。“郁”,即郁郁苍苍;“嵯峨”,状山势的高峻。全句说,稽山上笼罩的一层薄雾已经散去,远看高大的稽山郁郁苍苍。“镜水”,即镜湖。东汉永和五年(140)太守马臻于会稽、山阴两县界所修,以其水平如镜名镜湖。宋人讳“敬”字,遂改称鉴湖。次句说,镜湖水面上即使无风也会泛起细小的波澜。此二句,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山为作者故乡最负盛名的稽山,水为作者故乡最负盛名的镜湖;诗篇从山水两个方面写出了家乡的山水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后二句由此再翻上一层,盛赞故乡自然之美。“春度”,即春天已经逝去。“芳菲”,原指花草,这里指春天的百花。“芳菲尽”,表明春天已经逝去。依常理而言,“芳菲尽”之时,春天逝去,一年之中最为美好的季节已经过去了。而春天的逝去,则意味象征人类勃勃生机的季节已经成为过去。对于心理细腻、感情脆弱的封建文人来说,常常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惜春伤时之感;可是,贺知章却能独拔于流俗之外,在大好春光逝去的境况下,仍能发现大自然中蕴含的新的美好的事物。因此,才会有末句的昂扬之语:“别有中流采芰荷。”换言之,春天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了;但是,夏日于镜湖中流泛舟采莲仍然是令人赏心悦目之事。“芰荷”,即菱角与荷花,此指菱角。

贺知章的七绝一向很有特色,这首小诗亦是如此。诗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朝气与活力。在一般文人的伤感声中,诗人唱出了赞歌。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中处处有美好的东西,问题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善于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青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