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辋川作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出身望族,少时即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开元廿二年由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使。安禄山兵入长安后,被迫为给事中,平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王维在开元时期就被公认为“无下文宗”、“独步当代”,前期创作的大量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年以后,笃志奉佛,以诵禅为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其诗歌也更具隐士诗的特色。

王维有多方面的艺术造诣,精音律,工书画,曾融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苏东坡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28卷。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蓝田县西南20里的辋谷口,有宋之问的别圃,后王维购得,作为自己的辋川别墅。辋水绕园而过,四周山水胜绝,附近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等二十景,王维与好友裴迪时时游咏其间,留下了多首诗作。《归辋川作》则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归辋川的时间。从辋谷中传出悠长的钟声,那应是谷中寺院作晚课的时分,辋川上的渔家和山中归来的樵客已是越来越少了,他们此时大多已回到了自己的家,该是休栖的时候了。颔联写不知不觉中,远处的秦岭诸峰,都已笼罩上一层暮色,自己孤身一人,向着云雾缭绕的辋川归去。远山着暮色,显得益发坚实凝重;而自身却似白云般随风飘荡,虽也洒脱自在,毕竟显得了无根基,份量微薄。颈联写菱蔓柔弱随波逐流荡漾难定,杨花轻盈完全受风力支配而东西飘扬,这看起来似与暮归不相关联的景物,却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内容和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上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说,菱蔓和杨花,或许就是归途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它们一在水中,一在岸边,是作者真切感受到的典型事物,它们与远山白云,与樵客渔夫,与钟声流水,共同组合成一幅辋川暮归图,它动静相映,有声有色,将山野春晚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从作者的抒情脉络上看,正因为有了菱蔓杨花作参照,他才深为自己的渺小菲薄而更感孤独悲哀,说到底,自己不也是像渔樵一样庸庸碌碌地在为衣食而奔忙吗?自以为在一直追求超脱而高远的志向,究其实,又何曾超脱得了,又怎能够高远起来?于是,尾联便以“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收束全诗,又是一年春草绿,多少个昼夜更替,多少次寒暑易节,王维诗中不止一次出现诸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的诗句,无不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哀叹,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也是对人生易老的无可奈何。从这里,我们似乎隐约窥探到王维心灵中的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大概就是诗人最终皈依佛门的秘密。

王维对人生的思考尽管是比较消极的,但他的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仍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菱蔓”一联所深含的哲理,也具有永恒的警策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