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即生于碎叶。5岁随父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受到良好教育,少年即显才华。为“济苍生,安社稷”,廿五岁起出川漫游并写下大量诗歌。四十二岁供奉翰林,为权贵不容,屡遭谗谤,隔年便被“赐金放还”。为平定安史之乱,曾为永王幕僚,又由此受累流放夜郎,途中被赦东还,飘泊中卒于当涂。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他一扫六朝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其诗作内容丰富博大,风格雄奇豪放,色彩瑰玮绚丽,音律和谐多变,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与杜甫的诗,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成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邕,字泰和,唐初著名学者李善之子。曾任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天宝六年(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此诗为天宝五年(746)李白写给李邕的诗篇。是年夏季,李白游济南,与北海太守李邕及杜甫、高适等泛舟唱和,诗即作于此。

李白一生一贯以大鹏自居,此诗前四句即以《庄子·逍遥游》为本,盛赞大鹏。《逍遥游》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诗中的“扶摇”指自下而上的旋风,语出《庄》文。一、二句言有朝一日大鹏因风而起,它可伴随着自下而上的旋风直上九万里的太空。三、四句为诗人之想象。高飞万里的大鹏,即使风歇停飞,其力亦足以簸扬大海之水。这是何等雄奇的力量。后四句以大鹏自比,回击“时人”。世人见我总是高唱他们无法理解的壮志之歌,常常以冷笑相报。他们哪里知道孔子尚且看重年轻人,大丈夫绝不可轻视年轻人。诗中之“殊调”、“大言”皆指作者雄大的抱负。诗末以孔子之言自许,充满了自信。《论语·子罕》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宣父,指孔子。唐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通典》)。此处“后生”,指年轻人,也即作者自指。

此诗不但表现了李白的宏图大志,也道出了“后生可畏”之理。后生之可畏,是因为年青人充满朝气,最少保守,富于进取;也因为人事代谢,乃自然之规律。社会即是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规律之下发展前进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