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之一)


储光羲

储光羲(706?~763),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邦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对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为深切。安史叛乱起,叛军陷长安,储光羲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他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本诗为托物喻意之作。首句写“江深”。“绿江”二字以“绿”写深。由于水深,光线折射,澄清的江水也显得绿盈盈的。本来,一个“绿”字已经写出了江水之深,可是作者偏偏还要在“绿江”二字之后再缀一“深”字,以便明白无误地点出江水之深。次句写浪大。诗中用“高”,用“直”,用“翻空”,正面写出江中浪大波凶。从全诗看,此二句显然是后二句的垫笔。江深浪大,行舟本来十分不易,何况是“舟轻”的小船?可是,诗篇用“惯是”二字轻轻一转,写出久住江边之人,对此却毫不畏惧。在江深浪大的江面之上,他们驾轻就熟,操舟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这首小诗,看似漫不经心的临江观舟,实则用心颇深。诗人借临江观舟之写,赞扬了江上弄潮儿,道出了生活实践对人的能力培养的极端重要性。

人的能力只能来自后天的锻炼与培养。人的智力与体力的确有高下强弱之别;但是,这并不是决定人的能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后天的社会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颇有驾舟潜力的人,如果不给他提供实现自己潜能的机会,不让他了解自己潜能的大小,那么他无论有多大的潜能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挥。相反,一位能力不那么强的选手,只要为他提供了实现他潜能的机遇,只要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就有可能创造出远远超出他的潜能限度的成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