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历史上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青年时代作过两次漫游。这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准备阶段,开始显露出诗人的才华和早年的雄放诗风。

杜甫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寓居十年,很不得志。安史之乱之后,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处境窘困。后来作过肃宗的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于浣花溪上。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57岁出川,在鄂湘飘泊,59岁病死在湘江途中。

仕途的坎坷,理想的破灭,生活的穷困,使他看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这时的诗作正是展现了唐代由开元盛世到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故有“诗史”之称。

现存杜诗1400余篇。在艺术风格上,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但以深沉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作品有《杜工部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20岁的杜甫到吴越一带漫游。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洛阳考进士不第。次年,24岁的杜甫又开始以齐赵为目标的第二次漫游。《望岳》一诗即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一为咏南岳衡山,一为咏西岳华山。这首咏东岳泰山的《望岳》是现存杜甫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泰山雄伟气势和抒发诗人旷达胸襟的纪游诗。题目为《望岳》,但通篇由远及近,从朝至暮,却从未出现一个“望”字。

先是远望。诗人对泰山仰慕已久,乍一望到泰山十分惊喜,岱宗为对泰山的尊称。夫为语气词。齐鲁为春秋时代的两个国名,以后沿用成为地名。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都在今山东境内。这两句的意思是,要问泰山的形象怎么样,从齐到鲁望不尽它青翠的山色。极写泰山的高大。

再是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造化:天地万物,大自然。钟:聚集。泰山之南为阳,泰山之北为阴。割:割开,划分。这两句的意思是,泰山凝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高耸的大山把山南山北分割为同一时间判若晨昏。“钟”和“割”用得精当准确,也为前面“青未了”作了注脚。

接着是细望。曾:同“层”。决:裂开。眦:眼眶。山之层云叠出,令人回肠荡气;目送归鸟入林,眼眶几乎都睁裂了。可见诗人百看不厌,已望到薄暮时分。这两句诗也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炽热的爱。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从望岳产生的一定要登岳的强烈愿望。会当:定要。凌:攀登,登临。意思是一定要攀登泰山顶峰,看那小小的群山都在眼底浮动。

《望岳》以诗人设问作答开篇,以强烈的登临愿望作结。全诗形象鲜明,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表现了青年时代的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气魄,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