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历史上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青年时代作过两次漫游。这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准备阶段,开始显露出诗人的才华和早年的雄放诗风。
杜甫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寓居十年,很不得志。安史之乱之后,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处境窘困。后来作过肃宗的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于浣花溪上。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57岁出川,在鄂湘飘泊,59岁病死在湘江途中。
仕途的坎坷,理想的破灭,生活的穷困,使他看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这时的诗作正是展现了唐代由开元盛世到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故有“诗史”之称。
现存杜诗1400余篇。在艺术风格上,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但以深沉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作品有《杜工部集》。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于天宝年间以五言乐府古诗的形式写出《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者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后者在于揭露安禄山的阴谋以及酿成战祸的缘由。
唐玄宗穷兵黩武,战事频繁,强征关中百姓,屡到边塞从军。就其性质来讲,不都是防御性的,其中有的是为了向外扩张。
诗中拟用戍边士卒的口吻,一方面描述了士兵的勇武和智慧,一方面尖锐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嗜杀成性和不顾民生的开边政策,从中反映了唐代军营的种种黑暗和士兵的疾苦不平。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第一部分。它以歌谣体开篇,强调拉弓当拉弓中之强,用箭当用箭中之长。连用两个“当”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现了士兵的勇武和士气的高昂。接着,又连用两个“先”字,道出了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方略。
后四句“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为第二部分。诗人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指出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列国分土应该有个边界。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那就不一定要进行战争,造成大量伤亡。这几句诗包含着诗人的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兵强将,但那是为了制止侵略。如果自恃强盛而大动干戈滥加杀伐,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真是安邦宏论,治国良策。
浦起龙在《杜诗心解》中称赞这首诗道:“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的如此飞腾,是指前半部分的奔腾气势,忽然掠转指的是拥强兵而反黩武的丰富内涵。
统览全诗,它章法严谨,构思精密,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在语言的运用上,时而似谣似谚,饶有情趣,时而慷慨激昂,尖锐泼辣,使我们可以体味到诗人驾驭语言的艺术功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