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少隐蒿山,称处士。德宗贞元二十一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尉,因不得志,不久即辞官。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庆余奏,迁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因其终生贫苦,死后竟无钱下葬。孟郊早年参加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其诗歌创作受皎然影响较大。诗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是韩孟诗派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胸怀大志,诗歌也多有为而作,风格明快,追步盛唐;后期仕途不畅,言志之作渐少,抒情之作趋多,形成险怪诗风。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较广,体现了自己“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的创作主张。但是,他的大部分诗歌抒写的是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的作品有相似之处,故有“郊寒岛瘦”(见苏轼《祭柳子玉文》)之称。他的诗用意深刻,造语奇警,却又能在古拙中见凝炼,奇险中见平易。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心。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寓言,即有所寄寓之言。此诗为言志之作。
本诗开端即连用两个设问句,自问自答,高度赞颂“青松”、“明月”本身的质地之好。“碧山”虽然曲折,可是生在“碧山”之上的“青松”依然笔挺直立;“浊水”虽然混浊,可是明月映射在其中却依然皎洁如洗。“碧山”的“曲”折盘旋并不可能影响到“青松”的挺拔傲立,“浊水”的混浊不堪也不可能妨碍“明月”的皎洁晶莹。两个“谁言”与“不废”、“不污”前后呼应,突出了“青松”、“明月”的内在本质。“青松”之挺拔与“明月”之皎洁,其根本原因乃是自身使之然。诗的后四句即在前四句的基础之上,表达了自己的励志之心。作者认为,自己如果有了这种松月之心,就能经受得起世俗“风霜”之“力”的磨炼;如果怀着“贞明”(正明)之德,什么样的“摧折”可以打垮自己呢?
环境是影响生物(包括人类自身)的重要条件。恶劣的生存条件对生物的发展极其不利;但是,这并不是影响生物的决定性条件。如果生物本身的内在因素能够经受得住外部环境的磨炼,那么恶劣的生存条件就不能毁灭生物自身,生物就有可能蕃衍下去。反之,则会在恶劣的条件下死亡。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亦是如此。能否保持高洁的人格,关键完全在自身;能否获得发展也主要靠自己。把握住自己乃是事业成功的诀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