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八岁始入仕途。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在监察御史任内,他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赋税,触怒君王,被贬阳山令。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迁升刑部侍郎。二年后,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几乎被杀,幸有裴度等人营救,改贬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任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韩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热烈提倡者。他反对中唐的藩镇割据,拥护王朝的统一;提倡仁政,反对暴政。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音节铿锵,骈散相间,想象丰富。他所创造的许多词汇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运用,如“细大不捐”、“动辄得咎”、“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杂乱无章”、“落阱下石”等。在中唐诗坛上,韩愈还是一位勇于独创的诗人。他的诗歌力纠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同时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求险怪的风气。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闺。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太平公主为武则天之女,同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庄在唐代京城万年县之南。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她企图谋杀李隆基,失败后逃入终南山,后被赐死。其山庄由朝廷分别赐给宁、申、岐、薛四王。
首句之“当年”二字明言此诗为故地重游之作。“欲占春”则写公主的私欲之大。依常理而言,可占者当为土地、财产、房屋之类的东西,春天、春光、春色是不可能为人所占有的。作者将此不可占有的春天、春光、春色,说成是太平公主的欲占之物,则公主骄横贪婪、欲壑难填的本性显露无疑。第二句紧接首句进一步渲染公主的欲望之大。诗中的“台榭”暗喻公主大兴土木,广建别墅。其庄园之大,竟使城阙为之失色。诗中着一“压”字,不仅写出了庄园的规模之大,而且从中写出了公主的野心之大。在“压”字之前,再有意置一“故”字,那么太平公主的政治野心不言自明,公主权势的炙手可热亦不言自明了。第三句以问花作转折,显得格外委婉含蓄。因为作者欲问的实际上是公主的庄园之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直言明之,相反,作者却以问花出之。诗人既然是游山庄,又是在春花烂漫的春天里游山赏花,问花之多少自然非常自然了。同时此句又承上启下,逗出末句来。既然一路看花花不尽,前方究竟有多少花自然值得一问了。作者却以“直到南山不属人”一语作结,显得精警有致。南山,即终南山,在万年县南五十里。如此广袤的土地俱为公主的庄园,可见庄园之规模是何等可观了。此句的“直到南山不属人”与首句的“占”字遥相呼应,貌似惊叹夸耀,实是暗含褒贬。作者故地重游,面对太平公主当年的庄园,忆及公主昔日的权势与贪欲,不禁哑然失笑,庄园既然不可“占”有,春天、春光、春色又怎能“占”有呢?
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一些占据社会特殊地位的人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其欲望也会因其地位、权力而恶性膨胀;但是,无论其贪欲多么巨大,他(她)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占”有一切,“占”有整个世界。生前不可能做到,死后,这一贪欲也只能成为世人嗤笑的笑柄。当年的太平公主是如此,后世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也必然是如此。如是而已,岂有它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