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二首(其二)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公元793年与柳宗元一同中进士,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一道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政治改革,王叔文被贬,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今河南洛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年71卒。有《刘宾客集》40卷。刘禹锡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三篇《天论》阐发了无神论思想。他有一些讽刺时政的寓言诗,还有许多著名的怀古诗,如著名的《金陵五题》。白居易读了他的《金陵五题》还“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刘禹锡的诗歌有一种豪爽、乐观、向上的风格,白居易因此称他为“诗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不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真。

此诗为抒怀之作,题为《偶作》,实含深意。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意,这在刘禹锡的作品中实为罕见。

首二句。“万卷”极写书籍之多,“堆床”极写书籍之乱,如此又多又乱的书籍,“学者”却懂得其中蕴含的“真”谛。其原因乃是“学者”熟悉这些典籍,深谙其中的精义。诗篇似在说明,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并非不可认识,只要专精于学,舍得投入,自然能够了其奥秘。

次二句。“万里”极言江水之长;可是,久在江上弄潮的征夫,却能在万里长江之上顺利地渡过要津。诗意似言,不论多么艰险难行之路,只要熟悉它,勇于实践,总是能被人征服的。

“养生”二句,另辟蹊径,别立新意。养生之要诀,不仅是用药得当,更为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心理。参悟佛性,要紧的是凭靠自己的悟性,而不要事事因人。二句之旨皆在强调依靠自己而不要事事假手于物,假手于人。

“燕石”及燕山之石,首载于《山海经·北山经》,据郭璞的注文可知,这是一种似玉之石。《后汉书》卷48《应劭传》“宋愚夫亦宝燕石”条注引《阙子》云:宋国一位愚人得到了一块燕石,以为得到了一块宝玉,便十分珍贵地收藏起来。他的一位客人听说以后。前往观看。这位宋人斋戒了七天,穿上礼服,祭以供品,才请出“宝物”。客人看了“宝物”之后,掩口大笑,说:“这是燕石,和瓦块没有什么区别啊。”宋人听了以后,勃然大怒,以为客人不识宝,反而更加小心地将“宝物”收藏起来。这则故事当然是讥讽那位宋人不辨真假,不辨玉石。刘禹锡的这首诗却反用其意,以为“燕石”与宝玉并不需要加以甄别,只要能“逢时”即为至真之“宝”。言外之意,如果不能逢时,即使是真正的宝物,恐怕也不会有人把它作为宝物来看待了。这与时下流行的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倒颇有些类似之处。作者之主旨显然是在讥讽当政者不辨真伪,以顽石作宝玉的荒唐。但是,我们似也可以从中悟出,在一个缺乏甚或没有正常的人才选拔与人才使用机制的社会里,在一个仅凭或主要依靠长官意志的环境中,机遇(“逢时”)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是多少封建士子的喟叹啊!在我们看来,作者还不是一位仕路坎坷的人,但是即使是他,也不免发出这样深沉的人生喟叹,足可见这一问题困扰了多少有志之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