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太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他的一生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他“志在兼济”之时。29岁举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在左拾遗任上,他写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元和十年(815)因首先请捕盗贼得罪权贵,遂贬江州司马。后期,是他的“独善其身”时期。在遭逢仕途挫折之后,白居易不敢再过问政治,而是力求外任,以仕为隐、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洛阳,葬龙门。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和影响是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白居易的另一重大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浅易近人,他的诗歌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直至国外。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流传更广,影响也更为久远。传世文集为《白氏长庆集》,诗近3000首,居唐代诗人之冠。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的规矩以指定、限定的诗题写作的应试诗,题目之前必加“赋得”二字。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16岁时初至京师,曾携诗拜见名士顾况,顾况开始看不起这位年轻人,便随口打趣地说:“京师米贵,居亦不易。”等到他读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大为赞赏,忙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命题为“古原草送别”,即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同时要兼关送别之意。草与别情结缘,大概始于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二句。因此,首句即紧扣题面“古原草”三字,以“离离”写原上草的茂盛,再继之以第二句的两个“一”字,有意造成一种生生不已的韵味。这就为第三、四句做了铺垫。古原草的特点是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使遇到野火,似乎被烧得精光;但是一遇到春风化雨,野草便会迅速复苏。诗中在“火”字之前冠以“野”字,一方面紧扣题面的“古原草”三字,另外,也是有意强调辽原大火的威猛,为“原上草”的毁灭涂以悲壮之色。但是,渲染毁灭的痛苦,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再生的力量与欢乐。诗篇以“烧不尽”和“吹又生”对举,写尽了“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首诗历久不衰,广为传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作者在诗中用朴素有力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歌颂并赞美了生命的力量。每当后人读及此诗之时,一种生命的冲动便会充溢于读者的胸膛。所以,它是生命的赞歌。第三联则由第二联的重在写“草”转入重在写“古原”。其中,“远芳”、“晴翠”都是在写草,但是更形象了。而且,芳曰“远”,翠曰“晴”,则草之清香、秀色可嗅、可见。而“侵”、“接”二字又上承“吹又生”三字,再次突出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坚韧。尾联点明“送别”。“王孙”乃借用《楚辞》成辞,指代行者。在这春意浓郁的氛围里,送别行者,“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时代总是要赋于历史以新的内容,这正是历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文学是历史的积淀之一。因此,后人也总是要给前代文学以崭新的解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赞美生命、赞美活力的警句,今天已成为赞美正义力量不可战胜的名言。它所蕴含的理性力量,成了鼓舞人们坚持斗争的信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