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太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他的一生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他“志在兼济”之时。29岁举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在左拾遗任上,他写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元和十年(815)因首先请捕盗贼得罪权贵,遂贬江州司马。后期,是他的“独善其身”时期。在遭逢仕途挫折之后,白居易不敢再过问政治,而是力求外任,以仕为隐、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洛阳,葬龙门。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和影响是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白居易的另一重大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浅易近人,他的诗歌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直至国外。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流传更广,影响也更为久远。传世文集为《白氏长庆集》,诗近3000首,居唐代诗人之冠。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待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本诗讲真伪辨别。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和元稹的《放言》诗而作。故此,首联的“君”显然是指元稹。元稹遭贬江陵士曹参军,牢骚满腹。五年后,白居易也被贬江州,写此诗以寄元稹,既以慰人,亦以慰己。“狐疑”,联绵字,即犹豫。开篇即郑重地告诉友人一个决断狐疑的方法,既不用“钻龟”占卜,又不用“祝蓍”占卜。古人占卜,或以钻裂龟壳据裂纹断其吉凶,或以蓍草排列定其吉凶。这个“一法”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而是在第二联中以两个形象的比喻予以说明,那就是时间。

颔联二句说,是否为玉要在火中烧到三天才见知晓;辨别木材也须七年方可分辨。《淮南子·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作者在颔联初句下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在颔联对句下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木,即枕木与樟木。《史记·司马相如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楠豫章。”张守节《史记正义》:“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如果没有三日三夜的时间,那就无法断定哪是真正的玉;如果没有七年的时间,也就不能分辨出枕木与樟木。可见必要的时间是多么重要。

颈联说,在流言蜚语四处流布的日子里周公也会感到恐惧,王莽谦恭更是在他未有篡夺汉代政权之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而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而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乱。成王命周公东征,遂定东南。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汉书·王莽传》载:“(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但当他掌握了政权之后,竟杀平帝,篡位自立。这两句用周公、王莽的故事,说明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像王莽那样的奸人,也只有通过时间才能考辨清楚。尾联说,假使当初周公、王莽在没有被人认识之前就死去,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便不易被人看清了。向使,假使。

本诗讲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时间。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辨别真伪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人的认识,决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据一时一事的表现下定论。一般善良的人们往往会被假象所蒙蔽,在政治斗争中是更是如此。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