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太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他的一生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他“志在兼济”之时。29岁举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在左拾遗任上,他写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元和十年(815)因首先请捕盗贼得罪权贵,遂贬江州司马。后期,是他的“独善其身”时期。在遭逢仕途挫折之后,白居易不敢再过问政治,而是力求外任,以仕为隐、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洛阳,葬龙门。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和影响是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白居易的另一重大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浅易近人,他的诗歌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直至国外。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流传更广,影响也更为久远。传世文集为《白氏长庆集》,诗近3000首,居唐代诗人之冠。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这首诗谈对待生死的态度。
首联说,泰山不要自恃高大而傲视毫末的微小,颜回也根本无心羡慕彭祖的高寿。泰山与秋毫之末,显然是一大一小,悬殊极大;可是诗人却认为不必把它们看得相差太远,因为大与小只是相对而言。这正如《庄子·齐物论》所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就本诗而言,主旨是谈生死问题,而作者看待生死问题的理论武器是相对论;所以作品开篇就对这一思想作了说明。从第二句开始,才转入对生死问题的具体阐述。“颜子”,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孔子的高足,贫而好学,以德行著称,后世称之为“复圣”,但30余岁早夭。“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者。据《神仙传》、《列仙传》记载,他生于夏代,商代末年已有八百余岁;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长寿的代表。此二句从大与小的相对性入笔,进而论及寿与夭也只能是相对而言,从而导入正题。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阐述寿与夭的相对关系。“松生千年”,可谓长寿矣;而“终是朽”三字却道出千年古松的最终结局也无非是死亡而已。朝开幕落的木槿花非但不以一日之生命感到自愧,反而以顺其自然的生死为荣。颈联基于上述认识,即反对恋生忧死,又反对厌弃人生、讨嫌自身,从而使作品逐渐进入作者所主张的委运任化,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之中。尾联将全诗的中心思想升华,认为生与死其实都是一种幻化,既然是幻化又何必为生而乐、为死而哀呢?
生死,是人类永远难以超越的怪圈之一。如何对待生死,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人生困惑之一。人类如果不是意识不到而忽略了它,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回答它。自古以来,无数的先民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尽管他们都失败了;但是,现代科学仍然把延长人类的生命作为现代医学的追求之一,这就是雄居高科技前列的生命科学。尽管这种追求与古代的长寿术并非一回事,但它却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延伸。问题在于当人类还无法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死?至于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时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无疑应该让后人去作出。白居易的这首诗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认为生死寿夭都是相对而言的,从而得出了顺其自然的人生答案。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得出比白居易那个时代更为正确的答案,那就是既要积极养生,又要顺其自然。因为现代医学已经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的生死寿夭,因为我们已经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视点之上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