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窗竹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太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他的一生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他“志在兼济”之时。29岁举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在左拾遗任上,他写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元和十年(815)因首先请捕盗贼得罪权贵,遂贬江州司马。后期,是他的“独善其身”时期。在遭逢仕途挫折之后,白居易不敢再过问政治,而是力求外任,以仕为隐、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洛阳,葬龙门。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和影响是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白居易的另一重大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浅易近人,他的诗歌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直至国外。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流传更广,影响也更为久远。传世文集为《白氏长庆集》,诗近3000首,居唐代诗人之冠。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鸣凤管”,即箫。传说春秋时的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妻之,为作凤台以居。一夕,萧史吹箫引凤,与弄玉共同升天而去。后人遂以“鸣凤管”指箫。竹子是制造箫与鱼竿的原料。可是,本诗却连用“不用”、“不须”二词说明眼前的窗竹既不用制成“鸣凤管”,又不用制成“钓鱼竿”。那么,留下这些竹子做什么呢?诗的后两句,对此做了回答:待到严冬百草凋零之后,在一派纷纷扬扬的白雪天里,自可看到经霜不凋、独立挺拔的翠竹。

这首小诗写得明快简洁,耐人深思。“千花百草”盛开的春秋,万紫千红,五彩缤纷,此时此际,竹子并不能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因为它的颜色、形状并无与众不同之处,竹子经霜不凋的个性此时也未能显示出来。可是,到了严寒的冬季,自然界的“千草百花”已经完全凋敝,唯独翠竹依然绿色不改、竹叶不落,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傲然挺立。其实,这类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亦大量存在着。它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从观竹者的角度来看,事物的特性往往不易被人们所认识,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比较才能得到真正的了解;二、从被观察的竹子的角度来看,真金不怕火来炼,翠竹不怕经霜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