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832)进士。曾官监察御史,睦州、郢州刺史。因在润州丁卯桥有别墅,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丁卯集》。集中无一古体,近体以五、七律最多,句法圆整,韵律纯熟,当时很受杜牧、韦庄推崇,后世也被陆游推为晚唐“杰作”。是晚唐一位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诗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西楼晚眺》,诗题一作《咸阳城东楼》,因与诗中所写和作者自注不符,所以今人多不取后者为题名。许浑的诗中有不少登临怀古之作,这首《咸阳城西楼晚眺》,语言整密,气势雄浑,在如画的写景中寄寓怀古的深沉感慨,并且形象地兆示了重大变故将要发生的迹象,景意俱佳,情理兼胜,是许浑登临怀古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首句即起势不凡,“一上”高城即生“万里”之愁,巧用两个悬差极大的数字,收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次句写登上高楼所见景物:蒹葭苍苍,杨柳依依,渭北水湄风物仿佛江南汀洲草树,这一句写景透露了首句登高而望所生“万里愁”的性质。诗人家在江南润州,眼前景物略似江南,触动身在异乡的诗人的思乡之情,“万里愁”即怀乡思亲之愁。句中“蒹葭”、“杨柳”出自《诗经》中秋日怀人的《蒹葭》篇和征夫思乡的《采薇》篇,是积淀着浓挚的“怀人”、“思亲”情感的古老的“原型意象”。从写法上看,首句“万里”放笔推开,虚摹笼罩,次句用眼前所见,结实收住,一虚一实,开合擒纵,极有法度。
三、四句写诗人为乡愁所困扰,楼头凝伫,“远望可以当归”之际,看到城南磻溪之上,一片云气水气飘浮弥漫;西斜的夕阳,渐渐隐没到寺阁之后。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云初起”是作者南望所见,因怀乡而南望,承上句“蒹葭杨柳”,由水边之景写到水上云生。水烟茫茫,暮霭沉沉,阻遮了诗人南望怀乡的视线。这时,诗人转而西望,看到西沉的落日已隐没于慈福寺阁楼的后面了。由诗句写景和自注显示的方位,可知作者的立足点是在咸阳城“西楼”而不是“东楼”,“日沉阁”与第五句的“秦苑夕”同应题中“晚眺”二字,所以,诗题当以作《咸阳城西楼晚眺》为是。日落之际,云起风生,飒然而来,荡满空楼。凭栏眺望,怅楚不甘的诗人意识到:一场风雨即将来临了。
五六句写诗人迎着扑面凉风,危楼独倚,将视线投向汉宫秦苑。但见秦苑的黄昏一片荒草萋迷,汉宫的树木满是瑟瑟黄叶,鸟儿在风中仓惶翻飞,急于投栖,蝉在雨前不住地嘶鸣,传达出一种荒落惊惧焦燥不宁的气氛。咸阳是秦汉的故都,旧时的皇家禁苑,巍巍宫殿,如今是荒草滋蔓,野树杂生,强盛的秦汉帝国早已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这两句写秦苑汉宫的荒凉秋景,诗的意脉至此转入怀古之情的抒发。
七八句写由秦苑汉宫的荒凉秋景引发的诗人千古兴亡之叹。“行人”是作者自指,也可泛指过往之人;“当年事”即秦汉兴亡之事。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都归灭亡,诗人痛感历史不堪回首,所以说:“莫问”。咸阳,这秦汉的故都,昔日繁华早已消歇,唯余悠悠渭水,不舍昼夜地向东奔流,流走了多少岁月,流走了多少豪杰,流走了几家几姓的社稷江山。结句包含着诗人怀古所产生的沉重历史感,以“渭水东流”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由上分析可知,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不失为一首通体浑成的七律名作,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它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千古传诵的名句。许浑生活在大唐帝国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开天盛世早已淡化为一缕辉煌而遥远的梦忆,中唐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也未能在真正的意义上使王朝中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唐政府同少数民族间的矛盾,错综交织,潜滋暗长,愈演愈烈。像强大的秦汉王朝终归覆亡一样,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是日暮途穷,整个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前夜。正如所有的咏史怀古之作都是有感于现实而发,许浑此诗也不例外。诗人是锐感而思深的,当他登上秦汉旧都的咸阳城楼,看到暮色苍茫之中溪云初起,感到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从云起风来的前兆中,他预知一场风雨的来临已是不可避免。这两句诗蕴含丰富,寓意深远,在对眼前自然景色变化的形象描写中,暗寓了诗人对社会政治形势的直觉,“风云变色”、“山雨欲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在这一联中,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生活对社会对政治的敏感浑然无痕地交融在一起。诗人捕捉将变未变、最富包孕性的时刻加以表现,以其画面形象丰富的暗示性和不确指性,启人深思,发人警醒,耐人寻味。此诗的颔联至今还被广泛借用于自然和社会生活领域,以其象征意蕴焕发着千古常新的艺术生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