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阻冻


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举进士。因其为人秉性刚正,受人排挤,长期在江西等地任幕僚。36岁内迁为京官,又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50岁卒,官终中书舍人。他的外甥裴延翰为他编辑《樊川文集》20卷,诗文合为450首。杜牧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他的咏史诗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政治的得失,写得很有特色。杜牧的七绝,写得极为成功,无论咏史、抒情、写景,无不爽朗俊逸。他的《阿房宫赋》也是传世名作。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恰似东流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汴河,即隋代所开通济渠。因隋通济渠中间一段(自今荥阳至开封一段)就是原来的古汴水,故唐宋时人遂将自出黄河至入淮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为汴水、汴河或汴渠。此诗为即兴抒怀之作。首二句写“长河初冻”。“千里、“长河”均指汴河而言。汴河地处华北平原,每年冬季自然有冰封之期。诗篇抓住汴河“初冻”时的景象,以“玉珂瑶佩”之叮叮咚咚声描绘冰层乍合的响声。末二句用一妙喻,感慨人生流逝之不易觉察。“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庄以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遂以“浮生”指人生。诗人面对“千里”冰封的汴河,想到汴河冰层下面滚滚东去、昼夜不息的汴河河水,不禁浮想联翩:人生流逝恰如东去的河水,只是不易为人觉察罢了。作者即景设喻,取比新颖、恰切。冰层之下滚滚东去的河水与无日无夜消消流逝的岁月在不易为人觉察这一点上极其相似。唯其如此。作者才会以此喻彼。但是,如果仅仅理解到如此程度,似乎还给人以浮浅之感。本诗蕴含的真正意义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生理意义上的生命总是以时间为长度来衡量的,时间的流逝即意味着生命的消耗。可悲的是人们并不总是能时时意识到人生分分秒秒的流逝,从而更加珍惜人生;相反,在貌似平静不变的人生旅途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时间在流逝,岁月在消失,生命在消耗。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住人生,才能把握住生命,才能不虚度一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