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举进士。因其为人秉性刚正,受人排挤,长期在江西等地任幕僚。36岁内迁为京官,又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50岁卒,官终中书舍人。他的外甥裴延翰为他编辑《樊川文集》20卷,诗文合为450首。杜牧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他的咏史诗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政治的得失,写得很有特色。杜牧的七绝,写得极为成功,无论咏史、抒情、写景,无不爽朗俊逸。他的《阿房宫赋》也是传世名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诗篇借赤壁咏史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慨叹,强调了客观因素的重要作用。赤壁在今湖北省武昌县,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汉献帝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重要战争。由于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指挥孙、刘联军击败曹军的东吴统帅周瑜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
诗篇开头二句写兴感之由。首句从当年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支铁戟写起。这支六百年前遗留下来的折断了的铁戟,长期沉埋于沙底却未被销蚀。如今经过磨洗认得出这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遗物。此二句写得平平,并未见其超绝之处。后二句突发议论,形成高潮。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之所以能打败曹军,关键是用火攻打乱了曹军的全部部署。而其所以能在决战之际运用火攻大破曹军,又是因为当时刚好刮起了东南风。正是由于东南风这一客观条件的出现,周瑜才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巧妙的是作者并未正面点明东风如何帮助了周瑜,而是从反面落笔,假设没有东风的帮助,那么东吴两位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将会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上。铜雀台,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曹操封魏王时的都城。锁入铜雀台,即意味着东吴的灭亡。因为二乔并不是一般的女子,他们是东吴两位有身份地位的女子。大乔是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是赤壁之战东吴统帅周瑜的夫人,他们的荣辱实系国家的安危。这样写,显然比直接说东吴如何如何更富神韵。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国家不保。”个中的“幸”字显具深意。笔者认为,何氏之意,正是强调客观条件的风是如何重要。诗人并非要否定周瑜的盖世奇才,否定其它各种有利因素,而是突出了客观的“风”在赤壁决战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这正是这首咏怀诗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