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初学古文,17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25岁又靠了令狐楚之子令狐的力量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令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令狐遂诋毁李商隐“背恩”。后来牛党令狐为相,李商隐曾屡次献诗请求汲引,终遭冷遇,只好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他胸怀大志,却一生潦倒,心情始终抑郁苦闷。有《玉溪生诗集》,存诗约六百首。李商隐的诗歌大致有政治诗、爱情诗、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三类,其中最为人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二字为题,对后代影响极大。李商隐兼备众体,而以七律成就最高。他与晚唐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晚唐诗人,冬郎为其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连襟。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其时,韩冬郎才10岁,但已能在别宴上即席赋诗,语惊四座。大中十年(856),李商隐返京,忆及当年冬郎赠别之诗,写成两首七绝相酬。此为其一。
首句之“十岁”,即指冬郎当年即席赋诗的年龄;“走马成”谓其援笔立成。此句赞其写作之神速。次句的“冷灰残烛”,状离别的宴席已近尾声。正是在这样一个凄凄别情的氛围之下,满座宾客无不动容。此句交代了冬郎当年赋诗的背景。二句合之,是对当年情况的追忆。就其篇幅而言,作者的重点显然是冬郎赋诗,至于别席别宴,只是作为赋诗的环境一笔带过。后二句则是对冬郎即席赋诗的赞美。其妙处在于作者用比新颖。“丹山”是传说中凤凰的栖居地,“桐花万里”形容丹山路的美丽。在这美丽的丹山路上,传来了“雏凤”清脆悦耳的鸣声与“老凤”苍劲有力的叫声。诗人用“雏凤”和“老凤”分别喻指冬郎与其父韩瞻,盛赞冬郎写诗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诗人用比新颖,同时又道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普遍道理,因而成为赞美后来者,赞美新生事物的名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