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牡丹


王溥

王溥(922~982),字齐物,汉乾祐(948~950)中举进士科,历官中书舍人、平章事。周世宗柴荣即位,加王溥兼礼部尚书。入宋,历官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宋太祖谓王溥为相10年,三次官秩一品,近世未见其比。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王溥生性宽厚,风度美好,乐于奖掖后进。聚书万卷,好学不倦。编著有《唐会要》、《五代会要》。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鲜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这首诗把枣花、桑叶、牡丹花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牡丹最为无用的结论。牡丹是花中之王,历代诗家歌咏牡丹之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唐人李正封咏牡丹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宋人范成大《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诗曰:“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栏烧烛看。”其中唐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二句最为后人称道。无论这些诗篇如何来写,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牡丹的肯定与赞美。王溥把枣花、桑叶、牡丹三者相比较,也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实用性。以此来看,枣花结枣,桑叶养蚕吐丝,都相当实用,唯有牡丹既无实用性,花期又短,因此“堪笑”。这一持论偏颇的观点显然不能为今天多数读者所认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溥的实用性也非完善,因为牡丹虽不能结实、“吐丝”,但是观赏性的本身也是一种实用性啊!

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竟然被视为无用“堪笑”,恰恰说明了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何等重要,没有一个正确的视点,美丑善恶也会颠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