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王禹偁是一位直言敢谏的官员,他曾因言事而三次遭贬,却始终不改其志节,并作《三黜赋》以明志。后迁蕲州,病卒。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其文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其诗崇杜甫、白居易,平易通畅。
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西都”,即洛阳。洛阳牡丹名闻天下,在遍地牡丹的洛阳观赏牡丹,自然是格外挑剔,因此才会“稍无颜色便心阑”。“阑”者,尽也。“心阑”,即无心观看。此二句写“昔”日观花心态。后二句,写“今”日赏花心态。“今”与“昔”之最大不同,是“山城”的“寂寞”。在如此“寂寞”,百花皆无的“山城”里,连素日无名,一向不为人知的“鼓子花”也变得让人“喜”欢了。
这首小诗,以“昔”形“今”,“今”“昔”映衬,写出了诗人观花心态的不同。在牡丹盛开的“西都”,由于花多而艳,相比之下,“稍无颜色”者便会被人们所轻看。可是,在“寂寞”的“山城”里,“鼓子花”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倒不是“山城”“鼓子花”比“稍无颜色”的“牡丹”还要好看,而是在相对“寂寞”的环境里,“鼓子花”成了稀有者。其实,世间何止是花呢?万事万物无不是在相比较中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事物的本身都是有差异的,即使同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其颜色花形亦有差别。因此,牡丹与牡丹相比较,仍可区分出“稍无颜色”者来。而到了无花可比之时,“鼓子花”也成了花中仙子!作为“牡丹”,既然已作了花中之王,自然大可一决雌雄,去争个高低上下;作为“鼓子花”,似乎也不必为比不上“牡丹”而羞惭,毕竟“鼓子花”亦是花,在遍地寂寞的环境里,她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小诗,极富理趣;一、从观花人而言,审美心理会因时因地而异;二、从牡丹而言,强中自有强中手;三、从鼓子花而言,她自有她存在的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