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侨居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他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评论家。

朱熹1148年考取进士。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阁修撰、漳州知州等。他学问广博,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造诣。曾遍游名山,诸生从其学者甚众。朱熹为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经集传》、《楚辞集注》等,其诗寓意含蓄,清新明朗,挥涵自如。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诗人踏青游春之作。它不仅描绘了春日的良辰美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歌颂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新生事物。

第一句胜日即良辰,晴日,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点出春游的时间。寻芳:春游。芳,花草。点出春游的目的。泗水:河水名,在山东中部曲阜一带。点出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即无限。光景:风景。新:更新。点出春游所见。这两句的含意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到泗水之滨去踏青春游。只见大自然的景物一下子变得蓬蓬勃勃,焕然一新。这里,第一句的“寻”为第三句的“识”埋下伏笔。一时新的“新”,为春日的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新,是诗人满怀喜悦耳目一新之新。

第三句的等闲即寻常,随便。识:认识、知道、不知不觉。第四句的总是即都是、尽是。这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不觉中春风吹过,大地处处是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光。三、四句是因果关系,万紫千红是东风吹拂的缘故。东风一过,万花竞放,明媚的春光一下子铺满大地。这里的“识”正好与前面的“寻”相互照应。借景抒情,气象浩大,写出了诗人寻芳的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描绘了大好春光,而且由衷地赞美了浩荡东风。是东风带来了春色,春色点染了春日,倾刻之间欣欣向荣的春天来到人间。

朱熹在《诗经传序》中说“或有问于予曰:‘诗可谓而优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矣。此诗以所以作也。”他认为诗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感受最深的产物。这首诗写得意境开阔,生气勃勃,诗人沐浴在色彩斑烂的春光中。在他的视野里,大自然处处饱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所以,“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名句已成为一切初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