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侨居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他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评论家。

朱熹1148年考取进士。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阁修撰、漳州知州等。他学问广博,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造诣。曾遍游名山,诸生从其学者甚众。朱熹为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经集传》、《楚辞集注》等,其诗寓意含蓄,清新明朗,挥涵自如。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从诗句看,诗人对春雨未着一字,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一夜春雨,条条支流汇入大江,才使大江春水猛涨。艨艟:古时战船。这句是说,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如同羽毛一样轻飘。从表面看,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水势之大,但从巨舰轻飘如毛,则反衬出江面宽阔,江水浩荡。这两句写诗人的感性认识,也为后两句诗作了铺垫。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向来:从前,往昔,指江水未涨之时。中流:河流当中,江心。想起枯水季节,水浅船大,白费了不少气力,推也推不动。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前进,一点儿也不费力了。这是这首诗的理性升华。

此诗形象地说明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巨舰在水,水浅则易搁浅,航行困难。水深浮力大,水大好行船。“江边春水生”与“中流自在行”互为因果,形象鲜明生动。

诗人以泛舟为喻,意在强调读书做学问必须下苦功夫,下大功夫。只有功夫到家,才能驾驭自如,得心应手,这也是人生修养达到水到渠成时一种全新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