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晚号稼轩居士,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从小生长在沦陷区,21岁集结两千多人参加农民起义领袖耿京的义军,投入抗金战斗。义军失败后,回到南京。历任滁州知州,湖北、江西、湖南等安抚使。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章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抗金计划,均未被采纳,并屡遭主和派打击。43岁被免职,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了二十多年。晚年起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准备抗金,因不获重视,愤郁而殁。

辛弃疾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他的词内容深厚,题材广泛,感情充沛,慷慨悲壮,使豪放派词风大放异彩,与苏轼在历史上并称“苏辛”。著有《稼轩词》,存词600余首。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博山位于江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面临溪流,远望如庐山香炉峰。词人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时,经常来往博山道中。随于道中石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当时正值投降派屈辱求和,词人的抗敌雄心受尽折磨。这首词运用对比的手法,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词人在这种折磨下难以言传的愁苦。

词的上片写自己的少年时代。年轻时因涉世不深,思想单纯,所以对生活往往缺乏真切的了解和体验,还品尝不到愁苦的真正滋味。在这里,词人用了两句“爱上层楼”。第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与前一句互为因果。第二个“爱上层楼”又与后一句“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年轻气盛时,登楼凭栏远眺,触发诗兴,有时硬要煞有介事地写点愁情,但那是无病呻吟,表现的只不过是年轻人春花秋月的闲愁而已。

词人的真正用意在于下片。待词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却怕上高楼。年轻人没有愁强说愁,待真正尝遍人生苦酒时,却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里也用了两个叠句。“识尽”高度概括了人生的苦甜酸辣。“欲说还休”则维妙地刻画出词人愁苦之极复杂矛盾的心理。古人登临多感慨,被谪贬闲居的词人心境更是如此。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更进一层,千言万语究意从何说起呢?真正的愁苦既难以言传,也不便明说,只好转弯抹角地扯到天气上去,却道好一个清凉的秋天。

自古至今,不乏伤春悲秋之作。在他们笔下,“秋”和“愁”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天凉好个秋”看似漫不经心,显得轻松自如,实则深沉含蓄,表现出大词人抒情达意的精明老道。

这首词前后对比,通篇写“愁”,但决不是一般墨客骚人笔下的离愁别绪。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的命运已紧紧地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他所抒发的是壮志未酬、关心国事的思想感情,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