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鼎
夏元鼎(1186~?),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又号西城真人。永嘉(浙江温州)人。屡试不第。宝庆年间曾为小校武官,后弃官入道,游历名山大川,以修性炼丹为务,自称在南岳祝融峰遇见仙人,被其点悟而得道。其诗描写闻道而求之的生涯,写道家炼丹修性之道,语言通俗流畅,境界扑朔迷离。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夏氏此诗的后二句,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极为有名,《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及许多明清小说常常引用之。“铁鞋”固然无法穿上行走,但是“铁鞋”尚且“踏破”,足见耗费时间和精力之多,而“无觅处”三字轻轻一转,则“访道”之难可见,下句却以“得来”“不费功夫”写其易,而“不费功夫”四字之上再冠从“全”字,则极写其易。
但是,仅有此二句仍不成其为好诗,此诗之成功实在离不开前二句的铺垫。首句的“访道”二字交代了“踏破铁鞋”的缘由。“崆峒”属六盘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崆峒”“至湘湖”,即从今甘肃到今湖南,诗人之意在于强调其行路之远。次句的“万卷诗书”写其为“访道”而遍读全书,诗人之意乃在强调其搜寻之广。而“看转愚”三字则否定了在“万卷诗书”中“访道”的方向。中国历来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语,但是此诗的前二句既否定了行万里路之“访道”,又否定了读万卷书的“访道”,而强调了兴悟与灵感在“访道”中的决定作用。
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辛词的这几句说明做学问、干事业的最高境界。王国维赋予辛词以新意。王氏之新意实和此诗之意相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踏破铁鞋”,可谓艰难至极,而“得来全不费功夫”则似乎又容易至极。但是,这易是难中之易,是先难之后的易。如果没有“踏破铁鞋”,那么也就决不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换言之,如果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么也就不会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崆峒访道至湘湖”是一种代价,“万卷诗书看转愚”也是一种代价。唯其有了这两个“踏破铁鞋”,即“崆峒”“至湘湖”的“踏破铁鞋”,和“万卷诗书”的书山中的“踏破铁鞋”,这才为“访道”至得道做好了准备,即知识结构上的准备与学识上的准备,这才有可能获得兴悟与灵感。可见,兴悟乃长期积累的点燃,灵感是长期思索的闪光。易是难后之易,难是获易的必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