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

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金代作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系出北朝魏代鲜卑族贵族拓跋氏,为唐朝诗人元结后裔。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了金朝由盛至亡的全过程。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为避蒙古兵,他携家寓居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1231)秋,蒙古军包围汴京前夕受诏入都。汴京沦陷(1233),被羁管聊城(今属山东)。此后二十余年,他致力于保存金代文化,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金词总集《中州乐府》等。元宪宗七年(1257)九月,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元好问的文艺评论涉及诗、词、古文等文体,其中《论诗绝句三十首》最具代表性。他的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各个领城,而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歌一千三百多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金元之际人民所受天灾人祸之苦,真实具体,最富感染力,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元好问的文学史地位。元好问的词为金朝一代之冠,其词以宋代苏、辛为典范,兼有婉约、豪放诸风格。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一组论诗绝句。这一组诗,上承杜甫《戏为六绝句》和稍前王若虚《论诗诗》的形式,在对建安以来的诗派、诗人作品品评臧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对诗歌的正面看法。

这首诗借潘岳其文与其人讲文如其人之理。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潘岳自小受到极好的文学薰陶,成人后高步一时。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前后,他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这一期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二十四友”之首。据《晋书·潘岳传》载,每当贾谧外出,潘岳等人望尘而拜。后人因以“拜尘”为谄事权贵的贬词。诗中的“拜路尘”即是指此。潘岳虽然人格低下,但其创作在当时符合讲究形式美的时尚,钟嵘《诗品》列其为上等,并和陆机同受钟氏推崇,赞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潘岳于元康六年(296)写出了写景抒情的《闲居赋》。在这篇赋的序文中,潘岳区分拙官与巧官,而以拙官自居,表达了绝意仕进,退隐家园的情志。

“心画心声总失真”。古人认为文字能表达人的心意,故称文字为“心画”;而语言亦能表达人的心意,故称语言为“心声”。但是元好问认为,“心画”也好,“心声”也罢,总而言之是难于表现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东西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矫情伪饰。

“文章仍复见为人”。尽管如此“失真”,透过一个人的文章仍然可以看见一个人的人品。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岳的《闲居赋》写得高情千古,不染尘俗,可谁又能相信潘岳望权臣贾谧车后的尘土下拜的丑事呢?

这首论诗绝句以潘岳“高情千古”的《闲居赋》,和望尘而拜的卑下人格为例,说明自己对文若其人的看法。作为“心画心声”的文章,可以让人看到作者的为人;但是,文章与其人又常常有不协调之处,对此理应小心处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