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张可久(约1280~1348后),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元代散曲作家。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平不可详考。他颇长寿,七十多岁时为“昆山幕僚”,八十岁左右还“监税松源”。张可久时官时隐,一生奔波,不大得志。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力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特色而入于雅正。元代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即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他的散曲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秀美,善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常常融合诗词名句,自成典雅。尤其是写景之作,有独到工力。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生长叹。
这首元曲小令一入手便平列了三件似不相干的史实。“美人自刎乌江边”,是霸王别姬。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记,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有一位名虞的美姬侍从,另有宝马名骓,项羽吟唱了他唯一传世的《垓下歌》,虞姬和唱。但是,《史记》并未明言虞姬自刎之事。另据《楚汉春秋》所载,虞姬的和歌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人遂据此,称为虞姬自刎。“战火曾烧赤壁山”,写赤壁之战。“将军空老玉门关”,写班超从戎。班超“为人有大志”(见《后汉书·班超传》,下同),投笔从戎后,出使西域,“至鄯善,服于阗,通疏勒,降莎车,走龟兹,斩焉耆王广,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贡内属”,官封定远侯,在西域生活达31年之久。年老思乡,上书求内调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三件史实。历代文人乐于濡笔,正史野史,靡不有载。可谓家传户喻,有口皆碑。“美人自刎乌江边”,何其哀艳!“战火曾烧赤壁山”,何其凄凉!“将军空老玉门关”,何其哀伤!如果仅读此三句,似乎作者是发思古之幽情。相联而视,三事互不相属;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皆为史载。“伤心秦汉,生民涂炭”。“生民”,即百姓。“涂炭”,喻处境极其困苦。二句合观,作者所伤心的乃是陷于泥涂炭火之中的普通百姓。世世代代做牺牲,受煎熬,备历人世苦难的百姓,其痛苦远甚于英雄美人。可是,英雄美人的痛苦,见于载籍,传于众口,而普通百姓呢?有谁知道他们的不幸?有谁同情他们的不幸?历史所同情的似乎只有英雄美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可谓一针见血!在此基础之上,作品结以“读书人一声长叹”,更是包孕丰富。无限感慨尽在“一声长叹”四字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