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元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因与元朝统治者有矛盾而辞官。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攻占浙东,刘基与宋濂等应朱元璋征召到南京,深受朱元璋倚重,参与机要,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受胡所谗,遭朱元璋猜忌,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卒。一说为胡惟庸毒死。刘基从儒家的“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提倡“师古”,力主恢复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他的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之中,又以乐府、古体诗为优。他的诗歌风格多样,雄浑、婉约、奇崛、天然,兼容并包。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散文风格古朴浑厚。
白养雏时,夜夜啼达曙。
如何羽翼成,各自东西去。
《懊𢙐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南朝江南民间,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刘基此作只是借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别有寄托。
“”,是“鸦”的异体;“白
”,即白鸦。这首诗讲付出与所得之理。人们对付出往往寄于希望。无论是感情的付出,金钱的付出,时局的付出,概莫例外。但是,付出与所得之间常常是不平衡的,而其中往往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白鸦养雏,辛辛苦苦,其啼声“夜夜达曙”。可是小白鸦一旦羽翼丰满,竟然各各东飞西去,毫不顾恋生它育它的母鸦。其实,作为禽鸟的白鸦,它的生存选择已决定了它的后代必须独立生活,由此观之,作者之问显然是无理之问。但是,作者的视点却是从人类社会大量现实中抽绎出来的付出与所得之理,从此出发,问得又精辟得理。诗篇正是在这种饱含责备的询问中讲明了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哲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