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陈
王廷陈,明代诗人,字稚钦,号梦泽。黄冈(今属湖北)人。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后因失职削籍归。家居二十余年,嗜酒自放,常着紫窄袖衫,骑牛骑马,啸歌田野中。王廷陈的诗歌主要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写自身的凄惨,一写归居家园的闲适心情。王廷陈善长五古和五律,五古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五律长于炼句。
蛟龙虽困,不资凡鱼。
鷟虽孤,不匹鹜雏。
虽有香草,当户必除。
虽有仁人,在敌必诛。
狐白虽美,炎暑必置。
舟车之用,易地则弃。
兰蕙不采,无异蓬蒿。
干将不试,世比铅刀。
以骥捕鼠,曾不如狸。
饿夫获璧,不如得糜。
郭生纯臣,鲁连高士。
彼乃登台,此乃蹈海。
宁直见伐,无为曲全。
宁渴而死,不饮盗泉。
这是王廷陈以四言形式写成的一首述志之作。全诗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
“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鷟虽孤,不匹鹜雏。”蛟龙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决不会凭借普通的鱼去走出困境。
鷟(凤凰中的一类)即使孤独,也决不会和鸭子为伍。此四句喻英杰之士决不会和凡夫俗子为伍。蛟龙为水族英杰,
鷟为禽鸟英杰,它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决不会与芸芸众生相交。人之英杰,亦当如是。
“虽有香草,当户必除。虽有仁人,在敌必诛。”即使为香草,长在迎门之处也必须除掉;即使是仁人,站在敌对势力的行列中也必须除掉。此四句讲处事之理。除恶务尽,人所共识。如果要除的对象不是恶而是善,又该如何处置?辨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将此善放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如果对己不利,那么即使是善也必须当机立断。
“狐白虽美,炎暑必置;舟车之用,易地则弃。”精美的狐裘(狐白是狐腋下之白毛,指精美的狐裘)再漂亮,盛夏酷暑也必须放起来不穿;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换了不同的环境就得扔掉。无论穿的、用的,都必须适合需要。不符合需求的东西,再美再好也得舍弃。符合需求即是决定取舍的最高标准。
“兰蕙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兰花开了无人采摘,则和野草一样;利剑在手而不去用,则和钝刀一样。“干将”,是古代著名的利剑。“铅刀”,以软金属铅制成的刀,喻钝刀。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如果不提供给他显示其才干的机遇;那么,贤与不肖也变得毫无区别了。
“以骥捕鼠,曾不如狸。饿夫获璧,不如得糜。”用千里马去捕鼠,竟然不如善于捕鼠的狸;即将饿死的人得到璧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前二句讲用非所长,后二句言得非所需。
“郭生纯臣,鲁连高士。彼乃登台,此乃蹈海。”郭隗,战国时代燕人,曾劝燕昭王从自己开始尊贤。燕昭王从其言,拜他为师。诗中“郭生”,当指郭隗。“登台”,指黄金台事。《史记·燕世家》只说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事之,未言筑台。《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始言筑台。郭隗是忠纯笃实之臣,所以登台而受昭王礼遇。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为人豁达,喜为人排难解纷。游赵,适遇秦兵围赵,魏使新垣衍请求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力言不可。会信陵君引魏兵至,秦军解去。后来燕将据聊城,齐人攻之,历年所而不能拔,鲁仲连封书燕将,辨明利害,燕将自杀,聊城乃下。齐王因此欲加封鲁仲连,鲁仲连逃封隐于海上,这即是诗中所言“蹈海”。郭隗、鲁连,俱为人杰,一登台受拜,一蹈海逃封。二人经历,于世人眼中,大相径庭;但是,诗人看来,貌异而实同。人之处世,或“登台”,或“蹈海”,总之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愿。苟能遂己之愿,“登台”“蹈海”并无二致。如能活得符合自己的心愿,那就是活得开心,活得痛快。
“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死,不饮盗泉。”宁可直道而被杀,不要委曲而求全;宁可干渴而死,不饮盗泉之水。“盗泉”,在今山东泗水县。《尸子》云:“(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此数句讲守志要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