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种
今种,字一灵,番禺(今广州市)人。明代作家。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仲连,战国齐人,高蹈不仕,喜为人排难解纷。赵孝成王时,秦军破赵四十万大军于长平,并乘势包围了邯郸。魏王派新垣衍入邯郸,要求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并说,非如此秦不会退兵。就在赵国君臣犹豫不决之际,鲁仲连拜见平原君,约会新垣衍,痛陈利害,力言不可。适逢信陵君率魏兵前来增援赵国,秦兵遂解围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不受;平原君又置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而拒之,遂辞平原君,终身不复见。后来燕将据聊城,齐军围攻一年而不能下,鲁仲连遗书燕将,燕将自杀,聊城乃下。齐王欲封鲁仲连,他逃隐于海上。这首诗的首二句即分别咏此二事。开篇“一笑”二字写鲁仲连举重若轻的神态。秦兵围城,形势急迫,新垣衍劝说尊秦为帝,如此棘手而重大的问题,鲁仲连也只有“一笑”了之。可是,这轻轻的“一笑”就使奉昭王为帝的大事化为烟云。第二句写鲁仲连逃封海上,又用了“飘然”二字,写他离去的轻松和悄然。对于人们趋之若鹜的利禄,鲁仲连却处理得如此轻松。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这是对鲁仲连高洁人格的热烈称颂。“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二句写鲁仲连,照应题面。古堡上秋雁南飞,高台边万木瑟瑟。“古戍”,即古堡。“三秋”,秋季的三个月,也即秋季。“高台”,即鲁连台。“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从来天下的有才之士,都只在平民百姓之中。“布衣”,指平民百姓。此二句为全诗警语。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原为赞扬鲁仲连之语,但由于它道出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因此,便具备了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本位影响甚巨,普通布衣之士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可是,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布衣之中,往往埋没着一些才智之士。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应当具有发现并使用他们的机制,这应当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