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
陈恭尹(1631~1700),清代诗人,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殉国,全家遇难,他只身逃脱。后南明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南明亡后,定居广州。因“三藩之乱”,曾被牵连入狱。晚年寄情诗酒。他的诗写性情而自成风格,与屈大均、梁佩兰被誉为“岭南三家”。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秦纪”,即秦史,秦朝史书。此诗讲任何严刑峻法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百姓的反抗意识,有压迫就有反抗。
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又害怕百性的舆论,于是派卫巫监督群众,一旦发现批评他的即处死,搞得百姓噤若寒蝉,路上相见,只敢使个眼色。周厉王高兴地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但是,三年以后,暴虐的周厉王被放逐。本诗首句的“谤声易弭”四字即源于此。弭,禁止;谤,谤言,背后的议论批评。禁止群众说话还是容易做到的;可是,消除百姓心中的积怨却不那么简单了,此句所言即为全诗主旨。“秦法虽严亦甚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令,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毁书。诗中的“秦法”即指此而言。
另据《史记·留侯世家》载:一次,张良在下邳(今江苏宿迁)桥上散步,一位老人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子掉落桥下,并毫不客气地让张良为他取鞋、穿鞋,日:“孺子,下取履!”张良本想骂他,但最终还是耐着性子为他办完了一切。老人待张良为他穿好鞋后,便笑了笑,随即离去。张良十分吃惊,目送着老人离去。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折了回来,约定夜半时间,向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一书。“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二句即指此。“夜半”,为圯上老人向张良传兵法的时间。“桥边”,为下邳之圯。圯即桥。“呼孺子”,是圯上老人喊张良。“未烧书”,即《太公兵法》。作者敏锐的眼光使他从《史记·留侯世家》中看到了著名的焚书令并未能烧掉农医卜筮以外的一切书籍,由此得出“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的结论。
不论历史对秦始皇做出何种评价,“焚书令”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是自恃强大的秦始皇压制并铲除百姓之中反秦意识的一次尝试;但是,秦始皇的做法并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多么严酷的防范,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反抗,特别是反抗意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